2025年7月2日至9日,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稻源薪火”农耕文明实践队深入江西省万年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行旨在探寻“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的深厚底蕴,解读万年稻作文明的传承密码。
博物馆里触摸文明基因
实践首站是万年县博物馆。硅化稻粒、古朴的石器农具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远古先民驯化野生稻的壮阔历程。其中,被誉为“世界最早栽培稻植硅石标本”的发现,为万年作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提供了坚实的考古证据链。师生们系统梳理了从野生采集到人工栽培的稻作起源脉络。形态各异、纹饰古朴的陶器尤其引人注目。“这些陶罐是先民储存稻谷、炊煮米饭的重要容器,”讲解员指出,“陶器的发明与稻作发展密不可分。”在万年稻作文化博物馆,从古老耕作场景复原到现代科技应用,从祭祀谷神的民俗仪式到米食制作的百般花样,一幅立体生动的稻作文化全景图在队员们眼前徐徐铺开。
▲图为馆长王炳万介绍水稻考古历史
非遗工坊解码匠心传承
探寻的脚步并未止于静态展陈。实践队专程前往裴梅镇荷桥村,拜访当地稻作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程道明。在他的贡米加工厂内,机器运转声不绝于耳。程道明一边操作一台碾米机,一边详细解释:“这台机器保留了古法工艺的精髓,同时提升了效率,确保贡米颗粒饱满、营养不流失。”他取出几袋包装精美的贡米样品,金黄的米粒在光线下透亮饱满。程道明讲述了荷桥村贡米从明清时期进贡皇室到如今成为非遗品牌的历史渊源,强调每一粒米都承载着千年的农耕智慧。
▲图为程道明讲解贡米产品
沃野田间躬行体悟
认知最终要回归土地的检验。实践队深入裴梅镇核心区的贡米种植基地。在程道明的带领下,队员们脱下鞋袜,赤脚踏入松软清凉的泥土中。他们俯身仔细观察贡米植株的特征,了解其对特殊生长环境——“冷浆田”的依赖,并调研了当地土壤资源的利用现状。围绕贡米种植,队员们就病虫害绿色防控、生态种植模式推广等实际问题,与程道明进行了深入交流。田间地头的实践,让书本上的知识变得真切可感。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田间观察水稻病虫害情况
对话基层聆听振兴脉搏
实践队与裴梅镇镇长曹建金进行了深度访谈。曹建金详细介绍了“万年贡米”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与发展现状、品牌建设、产业链延伸以及面临的挑战,核心议题是如何平衡传统种植技艺保护与现代科技推广的关系。“我们既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贡米品质和传统技艺,也要用科技为产业赋能,”曹建金语气坚定,“目标是让‘万年贡米’这块金字招牌更亮,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访谈间隙,曹建金兴致盎然地现场教唱了两首当地山歌,悠扬的曲调为严肃的产业探讨增添了一抹生动的乡土文化色彩。
▲图为曹建金教实践队成员唱山歌
八天的实践,行程紧凑而充实。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学子们从博物馆的文明曙光,到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守护,再到田间地头的产业脉动,用脚步丈量,用思考解码。万年馥郁的稻香里,一场关于农耕文明起源、传承与发展的时空对话悄然进行。学子们带走的,是对稻作起源地的深刻认知,更是一份关于守护农耕智慧、助力乡村发展的时代责任。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严启儒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使用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严启儒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