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稻源薪火"农耕文明实践队抵达万年县,开展为期一周的稻作文化调研活动。这支由8名学生和1名教师组成的团队,先后走访了万年县博物馆、仙人洞遗址及多个行政村,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稻作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在万年县博物馆,馆长王炳万向调研团队详细介绍了馆藏的重要文物。"这些碳化稻谷经测定距今约1.2万年,是证明万年作为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的关键物证。"王馆长指着一组珍贵的展品说道。团队成员认真记录,并不时就展品的年代测定、文化价值等问题与馆长进行交流。

▲图为馆长王炳万在给实践队队员讲解万年稻作文化起源

调研期间,团队专程来到荷桥村贡米种植基地。省级非遗传承人程道明现场演示了传统贡米种植技艺。"'邬源早'这个品种保留了野生稻的特性,芒长近2厘米,株高可达1.8米。"程师傅边说边测量稻株的各项数据。在村内的传统加工坊,队员们观摩了古法碾米、米粉制作等工艺流程,并亲身体验了部分工序。

"现在能完整掌握这些传统技艺的村民越来越少了。"荷桥村村委会主任程建军告诉记者,"我们正在通过建立传承基地、开展技艺培训等方式加强保护。"据了解,该村现有贡米种植户126户,其中掌握全套传统技艺的不足30人,且大多在50岁以上。

▲图为实践队队员江鸿对曹建金镇长进行访谈

团队还走访了黄墩、龙港等6个行政村,就农耕谚语知晓度等问题开展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受访者对传统农谚的平均知晓率为78%,而30岁以下群体仅为23%。"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用'芒种忙忙栽'这样的农谚了。"黄墩村村民李大爷不无遗憾地说。

在仙人洞遗址,保护站工作人员向团队介绍了遗址的考古价值。"这里发现的栽培稻证据,将中国稻作历史向前推进了数千年。"工作人员指着地层剖面解释道。团队成员认真观察出土文物复制品,并就遗址保护措施、研究成果转化等问题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

▲图为陈导游向实践队队员介绍仙人洞先民的生活习性

调研结束后,团队队长严启儒表示:"我们将把收集的资料系统整理,形成调研报告,为传统稻作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据悉,团队还计划在校内举办专题展览,并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调研成果。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彭诗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诗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