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轨迹寻光·铁路匠心传承实践调研团队深入武汉电务段职工培训基地,实地探访铁路局“2+1”定向培训实况,近距离感受火车头奖章获得者陈军技能大师的言传身教,倾听2022级毕业生在从课堂迈向岗位的关键转型期的心声。所见所闻,生动展现了一线技能人才培养中“实践淬炼”与“匠心传承”的深度融合。

大师指尖:一堂生动的“故障狙击课”

在信号设备实训区,气氛紧张而专注。陈军大师,这位以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闻名的行业标杆,正带领学员进行一场模拟轨道电路“红光带”故障的实战排查。他没有长篇理论,而是迅速设置了一个隐蔽的“发送器内部模块接触不良”故障点。

“排查故障,眼要毒,手要稳,心要细!”陈军的声音不高,却极具穿透力。学员们迅速分组:一组俯身于组合架前,借助强光手电,仔细检查密密麻麻的配线连接和继电器接点状态,不放过任何一处氧化或虚接的痕迹;另一组手持CD96-3Z移频表和万用表,精准测量着轨面电压、入口电流等关键参数,目光紧盯着仪表盘上细微的数值跳动;第三组则快速查阅图纸,分析信号传输逻辑。

陈军穿梭其间,目光如炬。他忽然在一名学员身边蹲下,指着某个继电器接点:“看这里,接触压力不足,这就是隐患!”他随即拿起专用工具,亲自示范了标准化的紧固动作和力度,强调“手上要有‘活’,眼里得有‘尺’”。他特有的“手指口呼”教学法——手指关键部位,同步清晰复诵操作步骤与安全要点——将严谨的作业规程深深烙印在学员心中。“每一个螺丝的扭矩,每一根线头的压接,都关乎列车运行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陈军语重心长地说。

▲图为武汉电务段陈军技能大师为铁路新入职员工讲解故障处理 。孙星宇 供图

学员蜕变:汗水浸透的“真家伙”体验

在相邻的转辙机实训区,2022级毕业生赵武雷正全神贯注地进行ZD6型电动转辙机的拆解与组装。面对油污斑驳、布满使用痕迹的真实设备,他额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专用扳手在他手中小心地调整着角度,既要确保齿轮箱螺丝完全紧固到位,又要避免因用力过猛导致滑丝。

“和在学校的实训室完全不同!”赵武雷停下手中的活计,感慨道,“学校的模型崭新、‘听话’,而这里的‘真家伙’带着‘脾气’,有磨损,有油泥,甚至有历史维修留下的‘小毛病’。拧螺丝的力道、齿轮啮合的手感,这些分寸感,只能在无数次与‘真设备’的磨合中才能掌握。”

▲图为2022级毕业生、武汉铁路局新入职员工赵武雷进行ZD6型电动转辙机的拆解与组装。 孙星宇 供图

另一边,学员邓仪康正在进行25Hz相敏轨道电路的参数测试与调整。他紧盯着示波器屏幕上跳动的波形,手指精准地调节着测试盒上的旋钮,反复与标准值比对。“压力感是实实在在的,”邓仪康坦言,“在学校,实验失误可能只是扣分。但在这里,哪怕一个测试端子没插牢,参数稍有偏差,模拟屏上就会亮起刺眼的故障红灯。陈师傅的话时刻在耳边:‘信号工的手,连着千万旅客的安全。’《标准化作业流程卡》上的每一步,都必须严格执行,没有‘差不多’。”

▲图为武汉电务段陈军技能大师讲解设备参数如何调整。 马清秋 供图

模式赋能:无缝衔接锻造“硬核”新兵

培训基地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了“2+1”定向培训模式的核心价值:“我们的目标就是消除校园与岗位的‘最后一公里’隔阂。”基地斥资构建了与现场同步甚至超前的全真模拟环境,涵盖了信号、通信等核心工种。故障库更是基于大量真实案例提炼的“疑难杂症”合集。

“引入陈军大师这样的顶尖工匠驻点教学,是模式成功的关键。”负责人强调,“他们将最前沿的技术动态、最宝贵的实战经验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直接‘浇灌’给新人。学员在高度仿真的环境里提前‘沉浸’,不仅练就了‘手上功夫’,更完成了从学生到准铁路人的心态转变,极大缩短了上岗适应期,为铁路一线输送的是真正‘来之能战’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此次探访清晰呈现:武汉电务段“2+1”培训基地,正以其“真设备、真场景、真要求”的硬核实践,为铁路新生代铺就一条快速成长的技能通道。陈军大师的匠心,在每一次精准的测量、每一处规范的紧固中无声传递;年轻学员的梦想,则在油污与汗水的洗礼下,在日益娴熟的操作中,淬炼成守护中国钢铁大动脉安全畅通的坚实力量。这里,是技能传承的熔炉,更是铁路未来安全与效率的基石。

▲图为团队成员与陈军技能大师在培训基地合影。 马清秋 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星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星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98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三下乡
202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