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院“红梦启航,筑梦童心”社会实践队一行16人走进赣州于都银坑镇,为当地孩子们带来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特色课程,主要以心理健康感统训练为主,辅以趣味教学,在寓教于乐中点亮乡村课堂。
激情诵读启红梦,爱国情怀润童心
清晨八点半,实践队员肖斌以一首激情澎湃的朗诵开启了当天的课程。课堂上,肖斌带领孩子们齐声朗诵,一句句饱含深情的文字从孩子们口中念出,铿锵有力的童声中满是自豪,爱国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图为队员肖斌给小朋友上课 吴羽涵供图
多彩课堂添趣味,创造实践展活力
随后,徐锦宏带来的趣味历史课带领孩子们走进了本地文化的世界。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有趣的故事,孩子们了解到了竹篙寨的历史。徐锦宏还巧妙地将历史知识与互动问答相结合,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上午最后一节课,邱小薇、严轶娴两位队员带来的折纸课和手工扭扭棒课将课堂变成了欢乐的创意工坊。彩纸在孩子们手中翻飞,不一会儿,教室里就“飞”满了形态各异的纸飞机;扭扭棒手工课上,彩色的扭扭棒在孩子们的巧手下,变成了精致的眼镜、可爱的戒指、灵动的蝴蝶和甜甜的棒棒糖。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下午,刘嘉慧、王雨宣组织的黏土课同样精彩。孩子们分组合作,在小老师的指导下自由创作。彩色的黏土在他们手中被捏成各种形状,小动物、美食、城堡……一件件独具特色的黏土作品展现出孩子们无穷的创造力。
图为肖斌教小朋友制作粘土 罗轶恒供图
趣味感统训练:解锁身心成长新体验
在当日课程尾声,实践队员陈佳莹和指导老师杨少鹏精心设计的感统训练活动,成为孩子们释放压力、提升综合能力的“成长加油站”。针对乡村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注意力分散、肢体协调性不足等问题,团队以跳圈比赛、投球游戏、指压板挑战三大项目为载体,通过科学的训练设计,系统性刺激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发展,帮助孩子们在游戏中收获身心成长。
图为指导老师和队员陈佳莹给小朋友介绍跳圈活动 涂明慧供图
第一项跳圈比赛中,第一轮孩子们需要按顺序跳过地面摆放的彩色呼啦圈,而且需要在上一个人跳完之后下一个人接着跳。第二轮孩子们需要自己放下一个彩色呼啦圈并跳过去,连续完成五次,第三轮是每个人需要接续穿过彩色呼啦圈才算完成。这种融合肢体运动与认知判断的训练,既锻炼了身体协调性,又提升了专注力与反应能力。不少孩子起初因手忙脚乱差点摔倒,几轮练习后便能流畅完成动作,兴奋地向同伴展示“进步成果”。
第二项投球游戏区同样热火朝天。指导老师杨少鹏在几米远的地方要求孩子们根据指令投掷小球。“投中蓝色袋子代表成功!”孩子们瞄准目标,用力抛出小球,落地的“砰砰”声与欢呼声交织。游戏过程中,队员们观察到部分孩子因手眼协调不足难以命中目标,便手把手调整姿势、讲解发力技巧。随着不断尝试,孩子们不仅提升了投掷精准度,更在相互鼓励中增强了社交互动能力。
最具挑战性的指压板与触觉半球游戏则成为勇气与毅力的试炼场。赤脚踩上凸起颗粒的瞬间,孩子们或皱眉或大笑,但都坚持完成指定任务:有的单脚跳着跨越障碍,有的闭眼快速奔跑。强烈的触觉刺激不仅激活了感官系统,更帮助孩子们突破心理恐惧。“刚开始不敢走,现在能跑完全程!”一名男孩自豪地展示成果,这种突破带来的成就感,也让孩子们学会了情绪管理与压力释放。
图为小朋友进行触觉半球游戏 程若丝供图
从跳圈时的手脚协调,到投球时的专注协作,再到指压板上的勇敢突破,心理感统训练用趣味游戏打开了孩子们身心发展的新可能。实践队员以科学设计的活动,激活多重感官体验,让乡村课堂成为能力提升的沃土。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感统训练,为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注入更多温暖与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嘉慧 肖斌 徐锦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斌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