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科学家”——来自富春江路社区的25名6至12岁儿童齐聚校园,参与由车辆2301班主办的“能源探索·未来科学家成长之旅”研学活动。本次活动以“科学启蒙·教育协同·品牌传播”为核心目标,通过沉浸式科技体验、趣味实验课堂及高校文化浸润,激发儿童对能源科学的兴趣,同时构建高校、家庭与社区联动的教育新场景,展现了石油大学的社会责任担当与科研实力。
科学启蒙:从“好奇”到“探索”的成长之旅
上午8时30分,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于石油大学北门集合,开启这场科学探索之旅。活动首站是校史馆参观,孩子们在团支书罗蓉蓉的引导下,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和实物展品,了解石油大学的发展历程与能源科学对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原来石油不仅是汽车燃料,还能做成塑料、衣服!”一名9岁男孩在展台前惊叹道。
随后的科技创新体验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在石油大学先工业训练中心,孩子们近距离观摩了3D打印技术全流程演示。从建模设计到材料熔融成型,工训中心老师结合现代工业应用场景,用通俗语言讲解技术原理。隔壁的激光雕刻工坊内,高精度设备在金属板上刻出复杂图案,引得孩子们纷纷驻足。一位家长感慨:“这些前沿科技展示,让孩子对‘科学’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讲解员在为学生家长们讲解校史 崔心言摄
工训中心老师在讲解海上钻井平台 崔心言摄
教育协同:高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的创新实践
活动特别设计的“特色科学小课堂”成为联结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环节。在班长高程云的指导下,孩子们化身“小小实验员”,动手操作能源主题趣味实验。高程云以“水果电池”实验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将柠檬、铜片和锌片串联,观察二极管灯泡的微弱亮光。“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小苏打与柠檬酸的剧烈反应引发“岩浆”喷涌,红色颜料顺着石膏模型的山体倾泻而下。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直观理解了能源形成与开发的基本逻辑。“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就在大家手中。”支部成员陈鑫豪表示,实验设计兼顾安全性与启发性,旨在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通过家校社协同机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深度共享。石油大学不仅开放了实验室、校史馆等核心场地,还派出10余名学生志愿者全程协助,形成“大手牵小手”的科普传递链。”
精神传播:以责任担当强化能源学科价值认同
活动尾声,孩子们在象征石油大学精神的“创造太阳”雕塑前合影留念,并获颁定制研学证书。证书上印有“未来科学家”称号,不少孩子高举证书欢呼:“以后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合照 崔心言摄
工训中心老师表示,此次活动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一次创新尝试:“希望通过直观的科技体验,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认识到能源学科的价值。从‘双碳’目标到新能源开发,未来需要更多人才投身这一领域。”
未来展望:让科学之光照亮更多成长之路
短短三小时的研学活动,不仅为孩子们播下科学的种子,也为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开辟了新路径。正如罗蓉蓉所言:“今天的孩子,可能就是明天的科学家。而大家能做的,就是为他们点亮一盏探索的灯。”
通讯员 陈鑫豪 罗蓉蓉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鑫豪 罗蓉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鑫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