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4月9日讯(通讯员 刘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迁老人这一群体日益壮大,他们在社区参与方面面临诸多困境。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随迁老人更好地融入社区,从强化社交维度提出以下路径探索。
强化社交:搭建多元社交广阔平台,促进随迁老人深度融入。
兴趣小组:建立兴趣爱好社交小组,激发老人社交互动热情。组织各类兴趣小组方案,精心策划吸引参与通过对全国多个社区的调研发现,随迁老人对于兴趣活动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在已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中,书法绘画小组参与人数占比 25%,舞蹈健身小组占比 30%,棋类游戏小组占比 20%,手工制作小组占比 15%,其他兴趣小组占比 10%。为吸引更多随迁老人参与,各社区根据老人的兴趣偏好,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每周固定时间开展活动,每次活动时长为 2 - 3 小时。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例如书法绘画小组会定期邀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举办作品展览;舞蹈健身小组编排适合老人的舞蹈和健身操;棋类游戏小组组织友谊赛等。兴趣小组促社交之机制,志同道合增进交流。在参与兴趣小组的过程中,随迁老人的社交互动明显增加。据调查,参与兴趣小组前,平均每位老人每周与他人交流互动时间为 5 小时,参与后增加至 12 小时。同时,老人之间的友谊也在逐渐加深,超过 80% 的老人表示在兴趣小组中结识了新朋友,60% 的老人表示与朋友的交流频率明显提高。
图为志愿者和随迁老人亲切讨论
文化交流:开展社区文化交流活动,减少文化差异隔阂矛盾。
文化交流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社区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形式多样,包括民俗文化展览、地方戏曲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在一次民俗文化展览活动中,吸引了社区内 80% 的随迁老人参与。展览展示了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通过图片、实物、讲解等方式,让老人了解各地文化特色。地方戏曲表演则邀请专业剧团演出,每次演出观众中随迁老人占比达 70%。传统手工艺展示活动中,邀请民间艺人现场教学,参与的随迁老人占比 50%。活动减少隔阂之效果,相互理解促进融合。通过文化交流活动,随迁老人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明显增强。调查显示,活动前仅有 30% 的随迁老人认为自己能很好地融入社区文化,活动后这一比例提升至 70%。同时,老人之间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减少了 60%,社区氛围更加和谐。
图为随迁老人在社区休息室阅读报纸
网络拓展:利用社区网络平台渠道,拓展老人社交机会空间。
建设适用网络平台举措,功能完善方便操作。社区网络平台建设注重功能的实用性和操作的便捷性。平台设置了社区公告、活动信息、兴趣交流、健康养生等板块。通过对多个社区的调查,发现平台上线后,随迁老人的注册使用率达到 60%。为方便老人使用,社区组织志愿者进行一对一指导,确保老人能够熟练操作平台。网络平台增社交之优势,跨越时空便捷沟通。网络平台为随迁老人提供了便捷的社交渠道。据统计,使用平台后,老人每周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的次数平均增加了 8 次。在平台的兴趣交流板块,老人可以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超过 70% 的老人表示通过平台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50% 的老人表示平台让他们与远方的亲友联系更加紧密。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刘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凯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