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离开熟悉的故乡,跟随子女来到陌生的城市,成为漂泊异乡的 “老漂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家庭结构的变迁,“老漂族” 的规模日益庞大。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又面临着哪些难以言说的困境?这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需要 社会 如何去破局?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探寻随迁老人的生活世界。
背井离乡:开启别样 “漂泊”
清晨,天刚蒙蒙亮,李阿姨就轻手轻脚地起床,为一家人准备早餐。李阿姨来自四川的一个小县城,为了照顾年幼的孙子,她跟随儿子来到了合肥。 “在合肥的生活,和老家完全不一样。” 李阿姨感慨道,“老家的生活慢悠悠的,邻里之间都很熟络,出门就能碰到熟人唠唠嗑。可在这里,住在高楼大厦里,邻居之间很少往来,出门一趟,谁都不认识。”
像李阿姨这样的随迁老人不在少数。为了帮助子女减轻生活负担,照顾孙辈,他们告别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繁华的城市。然而,等待他们的,并非想象中的轻松惬意,而是诸多难以适应的挑战。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他们在农村或小县城形成的生活习惯大相径庭。
融入之困:孤独如影随形
对随迁老人来说,最难以忍受的或许就是孤独。由于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原因,他们很难融入当地的社交圈子。在小区里散步时,听到旁人说着听不懂的方言,他们只能默默走开。社区组织的活动,也因为缺乏针对性,很少有随迁老人参与。
张大爷来自东北,为了陪伴孙女读书,来到了上海。 “上海话都听不懂,和别人交流太困难了。” 张大爷无奈地说,“有时候想找个人聊聊天,都不知道该找谁。” 为了打发时间,张大爷每天只能去公园转转,看看别人下棋、跳舞。
除了社交上的孤独,随迁老人在医疗保障方面也面临着诸多不便。不同地区医保政策的差异,使得他们在看病就医时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一些慢性病患者,还需要回到老家定期复诊,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代际摩擦:家庭关系的新挑战
尽管随迁老人来到城市是为了帮助子女,但在日常生活中,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还是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矛盾和摩擦。在育儿观念上,老一辈和年轻一代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年轻父母更注重科学育儿,而老人们则习惯凭借经验行事。
王奶奶和儿媳就因为孩子的饮食问题产生过矛盾。 “觉得孩子多吃点有营养的东西,身体才能好。” 王奶奶说,“可儿媳总说要控制孩子的体重,不能吃太多。 虽然 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就是想不到一块儿去。 ”
此外,生活习惯的不同,也容易引发家庭矛盾。老人们早睡早起,生活节俭;而年轻人则习惯晚睡晚起,消费观念也更为现代。这些差异,给原本和谐的家庭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积极探索:多方努力破困局
面对随迁老人融入社会的难题,政府、社区和家庭都在积极探索解决之道。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医保异地结算,为随迁老人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鼓励社区组织开展各种适合老年人的活动。
一些社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搭建起随迁老人交流的平台。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设兴趣班等方式,丰富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有的社区还组织志愿者,为随迁老人提供帮助,陪他们聊天、教他们使用智能手机。
在家庭层面,子女们也逐渐意识到老人的需求。不少年轻人开始主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利用周末时间陪父母出去走走,帮助他们融入新环境。一些家庭还会定期召开家庭会议,沟通彼此的想法,解决矛盾和问题。
携手共进:让 “老漂” 变 “心归”
随迁老人为子女的幸福和城市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晚年时光。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不仅是对他们的关爱,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政府、社区、家庭应携手共进,形成合力,为随迁老人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生活环境。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为随迁老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社区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增强随迁老人的归属感。家庭则是随迁老人最坚实的后盾,子女们要多关心老人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跨越代际鸿沟。
让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每一位随迁老人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家的感觉,在异乡的土地上,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老漂族” 终将在新的城市中扎根,实现从 “漂” 到 “归” 的转变,开启幸福的晚年生活。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王承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承旭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