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研由“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基于无人机巡查的长寿两百个行政村居民生活环境”开展,旨在深入了解长寿区乡村环境现状,为乡村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调研覆盖长寿区多个乡镇,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居民访谈等方式,收集了丰富的数据与信息。结果显示,长寿区乡村在生态环境与居住条件上呈现出诸多亮点。乡村绿化成效显著,植被覆盖率较高,森林、农田与河流构建起和谐的自然景观。以八颗街道为例,当地的山林郁郁葱葱,空气清新宜人,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空间,也吸引了不少周边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度假。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长寿区乡村取得长足进步。道路硬化工程使多数村庄交通更加便捷,不仅方便居民出行,也为农产品运输和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水电供应稳定,网络通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不少村民表示,网络的普及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外界信息,学习农业新技术,还能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自家农产品。
然而,调研也揭示出长寿区乡村居民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垃圾处理成为一大难题,尽管部分村庄设置了垃圾桶,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垃圾收集与转运体系,垃圾随意丢弃、堆积的现象仍较为常见。在一些偏远村庄,垃圾直接倾倒在河边或路边,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生活污水排放同样不容乐观。大部分乡村没有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周边沟渠、河流,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这不仅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也影响了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据调查,部分村民反映,对日常生活和农业灌溉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较为普遍。一些农户为追求农作物高产,忽视了科学施肥用药的原则,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受到潜在威胁。同时,农膜的大量使用和回收不及时,使得白色污染在乡村蔓延。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团队提出一系列建议。首先,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通过举办环保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环保活动等方式,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参与环境保护。
其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政府应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推动乡村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建立健全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确保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再者,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鼓励农户采用生态种植、养殖模式,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广可降解农膜,加强农膜回收利用。同时,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监管,规范农户生产行为。
长寿区乡村居民环境既有优势,也面临挑战。通过此次调研,希望引起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村民对乡村环境问题的重视,共同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长寿区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随着各项改进措施的逐步落实,长寿区乡村居民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段留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段留杰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