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筝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历史可追溯至东周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潍坊,作为世界风筝的发源地,其风筝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风筝之都”。潍坊风筝不仅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更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2025年2月7日上午十点,重庆大学非遗千古,文化不息实践团的张雪洋同学在山东省潍坊市的风筝博物馆和风筝广场深入了解潍坊风筝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传承,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调查过程:张雪洋同学首先实地考察了潍坊风筝博物馆与风筝广场。该博物馆共有大小展厅7个,全面展示了风筝的流派、种类和特点,以及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有关内容。馆藏精品风筝包括软翅风筝、硬翅风筝、板式风筝、筒式风筝、串式风筝、微型风筝等,充分展现了潍坊风筝工精艺巧、浑厚大的独特风格。
与此同时,张雪洋同学在风筝广场也了解到潍坊风筝起源于人们的娱乐活动,是人们在劳作之余寻求精神寄托和娱乐放松的产物。潍坊人民巧妙地运用自然材料,结合精湛的技艺,将自然界的万物、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风筝之上。这些风筝不仅造型多样、色彩斑斓,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寄托着“吉祥”和“吉庆”的美好寓意。 之后又张雪洋同学在附近风筝工作室对风筝的制造进行了更深入地了解,潍坊风筝的制作工艺精湛复杂,包括选材、设计、制作骨架、糊纸、绘画、装配等多个环节。在制作过程中,匠人需根据风筝的类型和用途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例如,龙头蜈蚣风筝的骨架需用竹条精心编制,而软翅风筝则需选用轻质柔软的纸张。绘画方面,匠人需运用细腻的工笔技法将图案绘制在风筝之上,使其更加栩栩如生。
实践总结: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潍坊风筝的市场前景广阔。然而,目前潍坊风筝产业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传承人群体老龄化严重、新一代传承人培养缺乏专业性、缺乏创新等。为了推动潍坊风筝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以及传承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加强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不仅让团队深入了解了潍坊风筝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还发现了潍坊风筝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加强宣传与教育、推动创新与发展以及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等措施,努力将潍坊风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为社会的文化繁荣和多样性做出积极贡献。
重庆大学“非遗千古,文化不息”实践团
记者:张雪洋
拍摄:张雪洋
2025年2月7日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张雪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雪洋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