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手持自己的扎染作品与“芳寻”志愿服务团队和指导老师合影
“我们是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芳寻”志愿服务队,很高兴见到大家!”
“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莹烛末光,增辉日月”。
在这个寒假,正如雷锋一般怀着赤诚之心的“芳寻”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再一次点燃了微光,身着蓝色马甲,如同一股暖流,穿梭于青岛市八大湖街道天台路社区、中韩街道春光山色社区等多个社区,带领居民一起体验非遗手工,为居民带来欢声笑语,为社区增添温暖热闹的节日氛围。
深耕品牌项目,奏响非遗传承乐章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芳寻”志愿服务队专注于非遗传承和社区服务,将理论学习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致力于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团队以专业知识赋能社区治理,围绕纺织非遗传承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丝网印刷、扎染、中国结编织等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传播纺织科学知识,传承纺织非遗文化,并在非遗课题中积极探索新的志愿服务模式。
李翔是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回忆起在学院纺织馆带领孩子们做扎染的活动,她笑着说:“看他们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熟练,看着他们拿到晾晒好的扎染作品时脸上绽放的笑容,我内心满是成就感,原来自己能成为激发他们创造力的引路人,帮助他们感受到扎染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受到禁放烟花政策的号召,这次活动志愿者特意设计用“扭扭棒”烟花来代替传统的烟花,保证烟花这项非遗被孩子们所了解的同时,又做到了“与时俱进”,保护了环境与安全。
孩子们制作扭扭棒烟花
孩子们体验扎染
校地同频共振,奏响非遗传承强音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芳寻“志愿服务团队与社区紧密合作,整合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社区的文化资源,为居民们搭建起一个接触传统文化、开拓视野的平台,已与青岛市两个街道含14个社区签署了校地共建协议,并设立了多处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双方携手搭建起非遗传承的桥梁,让非遗技艺在校园与社区之间流动起来。
志愿者扎根非遗传统,相关专业的师生深入研究扎染、竹编等非遗技艺,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精心设计实践方案,确保活动内容既专业又有趣。社区则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实践场地充足以及熟悉当地民情的优势,深入了解社区居民对于非遗传承的需求与期望,为活动的精准开展提供方向。
志愿者为孩子演示竹编技艺
校地双向赋能,书写非遗文化新答卷
一场场活动,拉近着一个个跳动着的心脏的距离。“有个孩子拉着我的衣角,小声却又真挚地说:‘谢谢你们,我好喜欢今天的扎染。’”团队成员陈俊羽回忆说。
通过非遗与教育、社区服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非遗志愿活动通过社区服务的形式,将非遗文化带入社区,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又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更广泛的受众。
“芳寻”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多次志愿活动,面对着不同的受众群体,不论是老人还是儿童,都需要足够的耐心与细心,志愿者们也因此有了更多不一样的感受,“感动”“鼓舞”是志愿者口中最多的词语。
团队成员单宝凝谈起去如康之家的那次活动,分别时刻,姐姐要把做好的扭扭棒灯笼送给这位一直帮助她的同学,“我拒绝着,其实这时已经热泪盈眶了。”
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更加明白了“感恩”。双方以非遗为纽带,共同成长着。
志愿者与居民共同制作扭扭棒灯笼
非遗实践课堂,厚植思政教育根基
“我走出书本知识,真切触摸到社会的多元需求,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志愿者肖依妍说。
在“思政大课堂”中融入非遗传承内容,已经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方式。通过非遗文化的展示以及亲身实践,思政教育不仅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增强了受众群体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芳寻”志愿服务团队所致力于的,不仅是一场民族自信的宣讲,更是服务社会的实践。不管是对于志愿者还是受助者,这种沉浸式的思政教育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动手实践中,思政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终将在心中种下一颗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积极向上的种子 。
孩子们认真聆听志愿者对非遗四大蓝染的讲解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单宝凝、靳馥萌、陈俊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单宝凝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https://cdn.jyrmt.com/dxsyb/public/fronts/pc2022/m/en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