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6日讯(通讯员 陈根)当历史的齿轮与时代的发展发生共振,“三线建设”这份尘封的城市记忆正焕发新生。东南大学“山城工业寻根队”深入重庆,围绕其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行动挖掘价值,跨越六十载光阴,深入重庆工业文明肌理,为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和其他高校学子一起参观220KV凉亭变电站

穿梭遗址之间,触摸历史脉络

此次实践,团队历时7天深入走访重庆的5处三线建设遗址及博物馆,将凉亭变电站、重庆工业博物馆等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重点调研目标。在大溪沟远见中心,队员们有幸与凉亭变电站老站长张志强深入交谈。老站长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满是感慨:“当时工作环境特别艰苦,风机声吵得人难以入睡,但大家为了保障整个重庆乃至西南大后方的电力供应,都咬牙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团队认真聆听并记录,最终整理出4000余字的口述史资料,这些资料填补了基层档案的空白,成为传承三线精神的珍贵宝藏。

图为团队和张志强老站长采访结束后的合影

追溯往昔岁月,解码精神内涵

重庆的三线建设始于1964年,国家在这里布局了112家重点企业,构建起以国防工业为核心,电子、航天等多领域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其中江津区“三线移民”占比达37%,他们与当地居民携手,催生出了西南地区首个大规模技术工人群体。“三线建设是重庆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节点,它打破原有工业局限,引入新兴产业,丰富了工业结构,提升了重庆在全国工业布局中的地位。”团队成员在调研报告中写道。

同时,艰苦的建设环境也孕育出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这一精神,成为了重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前行。

图为大溪沟电厂动土开工工人们齐心协力的场景,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传承过往经验,赋能现代发展

立足当下,三线遗产仍可发挥余热,三线经验仍具现实价值。以凉亭变电站为代表的遗留产业,为重庆成为西南大后方的工业重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团队提出,其“分散、靠山、隐蔽”的布局原则,为重庆应对国际产业链风险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即制定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推动产业在空间上合理布局。一方面,引导企业向周边区县扩散,缓解中心城区产业压力,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不同区域间产业的互补协作,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产业体系,降低因国际产业链波动带来的风险。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资源配置模式,亦可为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提供经验。政府通过整合科研资源,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同时,出台人才吸引政策,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加强产学研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助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图为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张杨教授共同探讨总结三线建设相关问题

东南大学“山城工业寻根队”用实际行动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带队教师表示:“青年参与历史探寻,能让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未来,团队将继续聚焦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智慧。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陈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根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597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