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文化振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乡村发展的新路径。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村,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了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民族学学院疆域先锋调研团旗下的文化兴乡小队2023 级本科生马琛、赵鑫禹、万紫栖、徐士茹、马培颖,怀着对乡村发展的深切关注和学术探索的热情,深入北戴河村开展调研,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为朋辈们呈现了一幅文化与乡村共兴共荣的绚丽画卷,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启示。
图为团队成员的合照
深入调研:探文化兴乡 “密码”
文化兴乡小队的5位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组成了一支富有活力和责任感的调研团队。他们深知,只有深入乡村基层,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才能真正触摸到乡村发展的脉搏,挖掘出文化赋能的内在逻辑。于是,他们踏上了前往北戴河村的征程,开启了一场为期多日的深度调研之旅。在调研过程中,学生们充分运用民族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观察、访谈调查等手段,力求全面、深入地了解北戴河村的文化资源现状、文化产业发展态势以及文化与乡村经济、生态、治理等领域的互动关系。他们深入村庄的各个角落,细致观察村庄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景观风貌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用心记录每一个细节,为后续的分析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图为团队成员调研北戴河村民宿
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以真诚和耐心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他们与村干部深入探讨村庄发展战略规划,了解政策执行落实情况;与普通村民拉家常,倾听他们在文化传承实践中的故事,感受生活质量改善带来的喜悦;与文化产业从业者促膝长谈,探寻产业发展的前沿动态、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创新实践经验;与游客亲切互动,了解他们对北戴河村文化旅游产品的评价和需求。通过与多元主体的访谈调查,团队获取了多视角、多层次的信息资源,这些生动的故事和宝贵的经验,成为了他们研究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素材。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交谈
文化实践:展多元振兴成效
(一)文化宝藏:多元融合的深厚底蕴
北戴河村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多样。那棵树龄高达 1300 多年的 “京东第一古槐”,宛如一位历史的长者,静静诉说着村庄的过往。它不仅是村民们心中的精神寄托,更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文化瑰宝。围绕古槐展开的民俗活动,如祭祀、祈福等,承载着村民们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之情,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艺术文化在这里蓬勃发展,自 2015 年起,村庄积极引入当代艺术元素,邀请众多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入驻老宅院。艺术与乡村的碰撞,催生了一系列艺术活动场域,如设计工作室、根雕艺术馆等。这些场所不仅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空间,也让村民和游客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同时,传统艺术在这里也得到了传承与创新,京剧在梨园小院和裴艳玲戏曲基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女红坊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则让民俗文化内涵得以延续。 农业与民俗文化紧密结合,共享菜园、共享餐厅等创新项目,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消费巧妙融合。游客在参与农事活动的过程中,深入体验了北戴河村的农业文化和传统农耕习俗,增进了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和尊重。非遗文化市集等文化活动,更是成为了民俗文化展示和传承的大舞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观赏和参与。
图为团队成员与手工艺人交谈
(二)产业兴旺:文旅融合的蓬勃活力
北戴河村的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发展初期,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和景观设计大师参与村落规划,打造了众多具有艺术特色的公共空间和景观装置。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创意人才,提升了村庄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功引进多个文化创意企业,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促进了文化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发展。文创企业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开发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民宿产业的崛起,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依托优越的自然和文化条件,北戴河村的民宿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发展成为集文化传承、艺术展示和公众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游客在民宿中,不仅能享受舒适的住宿,还能体验到浓郁的文化氛围,民宿产业的繁荣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民宿业主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传统民俗表演、艺术展览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拓展了旅游市场客源范围。北戴河村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专属海滩等特色项目,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便捷的交通、良好的通信和充足的水电供应,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旅游环境,提升了游客满意度,为文化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在北戴河村非遗文化市集与摊主的合照
(三)人才基设:培育传承的坚实支撑
北戴河村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荣获多项荣誉的背后,是村庄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强化数字化赋能,推动 “送文化” 与 “种文化” 相结合。建成了多个免费开放的文化馆、图书馆、艺术馆等文化活动场所,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老旧院落的改造,使闲置资源变为文化创意空间,吸引了众多文创机构和艺术创作基地入驻,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道路硬化、亮化工程改善了交通条件,乡村游园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这些举措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图为北戴河村村委会门口休闲娱乐空间
在人才培养与传承方面,北戴河村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依托经济合作社和文化创意产业,搭建了文化人才成长平台。经济合作社为文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党员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扎实推进,“薪火” 计划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文化资源保护项目质量,增强了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多元文化人才的汇聚,推动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创新,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交流
面临挑战:思破局应对之策
在发展的道路上,北戴河村并非一帆风顺。文化资源开发体系尚不成熟,文化资源识别标准模糊,价值评估缺乏客观科学的体系,导致开发利用方向单一,部分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而部分资源则可能面临过度开发的风险。人才流失问题较为严重,随着政策到期,一些人才可能因经济压力等因素选择离开,外来人才与本地人才比例失衡,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传统农业和旅游业,新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旅游业季节性波动大,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北戴河村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建立健全文化开发体系,明确文化资源识别标准,综合多方面因素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开发,确保开发的可持续性。优化政策供给,调整人才政策,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设立人才培养基金,提供就业保障,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加强人才交流平台建设,促进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的合作与互动,共同推动乡村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新兴绿色工业,完善产业链条。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旅游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解决旅游业季节性问题,实现全年旅游稳定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委会工作人员交流北戴河村现状
调研价值:为乡村发展助力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民族学学院学生的此次调研,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他们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深入剖析了北戴河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素材。通过对北戴河村的全面调研,团队详细梳理了文化资源与乡村产业、生态、治理等多方面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为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理论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相关理论的进一步精细化和创新发展。 在实践层面,团队的调研成果为其他乡村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北戴河村在文化资源挖掘与整合、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如文化资源的分类整合、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路径等,都可以为其他乡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同时,针对北戴河村面临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其他乡村在实施文化振兴战略时少走弯路,精准施策,实现乡村经济、生态、社会的全面振兴。 这次调研活动也是团队成员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他们将所学的民族学理论知识与实际调研相结合,提高了自身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他们的调研经历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学术发展,也为学校和学院赢得了荣誉,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关注乡村发展的良好风貌。
图为北戴河镇党建办主任韩强指导团队调研工作
文化赋能:绘乡村未来盛景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北戴河村的实践为其他村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民族学学院学生的调研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和有益的思考。在未来的发展中,他们充分认识到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挖掘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推动文化与乡村各项事业的深度融合。 疆域先锋调研团旗下的文化兴乡小队期待更多的乡村能够像北戴河村一样,在文化的引领下,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相信在文化的赋能下,乡村的未来必将充满无限希望,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农田
(文字:徐士茹 马琛 图片:马培颖 万紫栖 赵鑫禹 马琛 徐士茹)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马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琛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