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4日电 (通讯员 谢心怡 胡润元 彭子珊)1月8日至10日,广西师范大学Grey Doll团队在南宁市三街两巷开展了一场关于灰塑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调研活动。此次调研聚焦于灰塑艺术在历史街区的保护现状及其在现代城市传统文化街区建设中的应用。
灰塑保护现状:修缮与失修并存
三街两巷作为南宁记忆的承载物,灰塑艺术多运用于其中。在调研的第一天,Grey Doll团队便深入南宁三街两巷的核心区域,实地考察了城隍庙、新会书院和粤东会馆三处代表性建筑。城隍庙的灰塑因其精美的工艺和良好的修缮状态,色泽依旧亮丽,成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会书院和粤东会馆的灰塑因长期缺乏维护,出现了剥落、褪色等现象,部分艺术细节已模糊不清。除此之外,在三街两巷的主要建筑中并未发现灰塑的专门介绍,游客们很难关注到这一“高高在上”的建筑。这种情况不仅凸显了灰塑保护的现状差异,也反映出当地在灰塑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团队成员通过与当地文保单位的交流了解到,尽管政府和社会对灰塑保护有一定的重视,但由于资金和专业人才的限制,许多灰塑作品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这种现状不仅威胁到灰塑艺术的传承,也对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造成了潜在的损失。
图为城隍庙细节丰富内容多样的灰塑艺术。胡润元供图
居民认知不足:灰塑文化的传播困境
在调研的第二天,团队成员继续走访三街两巷周边区域,观察其他建筑上灰塑的运用情况,并与在附近生活的居民进行面对面交流。调研结果显示,除城隍庙等知名景点外,其他建筑上的灰塑运用较少,且大部分居民对灰塑文化缺乏基本了解,甚至有人完全不知道灰塑是什么。这一现象表明,灰塑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和认知程度较低,居民对其保护意识亟待提升。
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发现,居民对灰塑的认知不足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系统的宣传和教育,导致居民对灰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意义知之甚少;二是灰塑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于门头的修饰,可见度较低,难以引起居民的关注;三是社区与文化部门之间的互动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文化传播机制。
图为部分粤东会馆中灰塑存在褪色的现象。胡润元供图
调研成果与建议:保护与传承并重
基于对南宁三街两巷的实地调研,Grey Doll团队对南宁三街两巷灰塑文化的保护现状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团队成员一致认为,保护灰塑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南宁打造文化品牌,成功建设文化街区的期许。为此,团队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
一是加强灰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团队建议当地政府和文保单位加大对灰塑保护的资金投入,建立专业的修缮团队,定期对灰塑进行维护和修复。同时,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扫描和数字化建模以及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为灰塑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二是提升居民对灰塑文化的认知度。团队建议通过举办展览、研学、互动体验等形式,将灰塑文化融入居民生活。例如,利用社区文化中心定期举办灰塑艺术展览,邀请专家为居民讲解灰塑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开展灰塑制作体验活动,让居民亲身感受灰塑的魅力。三是探索灰塑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团队建议开发灰塑文化创意产品,将灰塑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如制作灰塑主题的IP形象并做成纪念品、家居用品等,让灰塑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同时,结合街区微改造项目,将灰塑艺术融入公共空间设计,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街区景观。
展望未来:青年力量助力文化传承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为南宁三街两巷灰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益参考,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Grey Doll团队成员表示,通过此次调研,他们深刻认识到灰塑文化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意识到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团队成员共同表示,灰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灰塑文化,参与到保护和传承的行动中来。此次调研让团队成员看到了灰塑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让青年一代更加坚定了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的决心。”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为Grey Doll团队积累了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也为南宁三街两巷的文化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团队成员们表示,他们将继续关注灰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为主要团队成员于城隍庙前合影。胡润元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谢心怡 胡润元 彭子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子珊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