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东与安康市紫阳汉阴相连,西北与西乡日毗邻,南与四川万源和通江接壤,是陕川于大生态旅游的承接地。青山绿水间,有一群勤劳质朴的镇巴人民在大巴山深处繁衍生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民歌文化。
《撒花调》就是镇巴民歌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属于陕南民歌中“山歌调子”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旋律,生动的歌词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撒花调》的取材主要来源于镇巴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它和大多数镇巴民歌一样,创作来自田间地头,口口相传,没有固定的曲谱和文本。这首曲目背后蕴含“一位身着红衣的姑娘,在花季中经历了生命无常,她用生命的韶华,鲜血和泪水装点了一个彩蝶翻飞的花园”这样一个年代久远、情感跌宕的悲情故事。虽说故事有些伤感,但《撒花调》的歌词和旋律却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与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了陕南地区人民对生活的细腻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撒花调》的旋律自然流畅,富有美感,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的调式以微调和羽调为主,这种调式结构使歌曲旋律既有阴柔优美的小调风格,又兼具刚劲高亢的号子特色。其节奏通常较为欢快、自由,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演唱风格上,《撒花调》多采用高腔和平腔相结合的方式,少用假声。演唱中常使用上下滑音及小颤音相结合的技巧,使歌曲更具清秀和抒情性。它的音乐结构多为四句单段体,也有较原始的二句单句和复杂多变的多段体式滚板腔。这种简洁明了的结构使得歌曲易于传唱,同时也能够很好的表达歌词中的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撒花调》在2024年已成功入选了人教版七年级音乐教材,这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接触和学习镇巴民歌的宝贵机会,让他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其魅力所在,同时也标志着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张冰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冰山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