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欺凌现象愈发频繁,其影响范围广泛,不仅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也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威胁。
为了响应国家对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号召、深入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1月27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法政学院筑网育林实践队针对当前备受关注的未成年人网络欺凌问题前往中共溧水区委政法委员会进行了深度调查采访,并对政法委的工作展开学习参观。
图为团队成员社会实践合照
首先,团队成员对溧水区政法委员会肖伟副书记和两位科长进行了采访。在谈及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现象日益凸显的背后原因时,肖伟副书记指出,互联网自身的特性是一个关键因素。其相对匿名性和远程交互性使得欺凌行为的成本大大降低,一些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放纵自己,做出不当行为。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欠缺,也导致部分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网络行为规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另外,社会文化中对暴力、欺凌行为的较高容忍度,也在无形中助长了这一不良风气。
许鹏科长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她表示,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大,且正处于自我认同的寻求阶段,部分孩子可能会通过网络欺凌来获取认同感或者发泄情绪。此外,网络平台监管的不力,也为网络欺凌行为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两位科长的照片
周贻昆科长着重强调了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他提到,一些家庭对孩子缺乏关爱和教育,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或成为欺凌者,或沦为被欺凌者。
在交流中,团队成员围绕网络欺凌的特点、成因及应对策略与政法委三位同志展开了深入探讨。网络欺凌具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这使得受害者往往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受攻击,且伤害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而其成因主要包括网络匿名性带来的责任缺失、部分网民法律意识淡薄以及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图为成员讨论发言的照片
针对这些问题,政法委表示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应对。一方面,加强法律法规宣传,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让广大人民群众清楚认识到网络欺凌行为的违法性及后果。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政法委统筹协调作用,加强与公安、检察院等部门协作,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大对网络欺凌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注重源头治理,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念。
最后,实践队参观了政法委的矛盾调解化解室。这里配备了专业的调解人员和完善的调解设施,为解决各类矛盾纠纷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处理网络欺凌相关矛盾时,调解室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耐心倾听、疏导和调解,帮助受害者与欺凌者进行有效沟通,化解矛盾,修复受损的人际关系。据调解室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处理网络欺凌纠纷时通常会首先了解事件的全貌,评估受害者的受伤害程度,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调解方案。在调解过程中,注重对欺凌者进行教育引导,让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同时也为受害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走出阴影。
图为团队成员在政法委矛盾调解化解室前的合照
通讯员:杨泉燚 余艳 严沁文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杨泉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泉燚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https://cdn.jyrmt.com/dxsyb/public/fronts/pc2022/m/en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