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天地之中,传承华夏文明。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5年1月22日至1月25日,青岛大学佳“偶”匠心传承实践团在学校的号召下,前往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开展寒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队伍此行围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通过开展采访传承人员,协助剧团演出,观看表演,利用新媒体助力布袋木偶戏保护与传承,了解当地对该文化遗产的喜爱程度与观看意愿等系列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当代青年的知识才干,通过深入基层,在实践中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积极助力当地非物质物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一、探展馆·穿越千年,对话历史
1月22日,调研团抵达漳州木偶艺术博物馆,深入学习布袋木偶的历史文化与发展历程。在博物馆中,陈列着诸多木偶头、服饰、帽盔等多种组件,跟随展览馆人员的脚步,在工作人员讲解和图文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布袋木偶戏“源于晋,成型于唐宋,兴于明”的历史过程,并且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流传到东南亚各国和台湾等地。在参观的过程中,队员们与外地游客进行互动,了解他们对布袋木偶的认识以及喜爱程度,并尝试用自己知识宣传布袋木偶,为非遗宣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临近结束,队员们向解说员提问,解说员热情耐心的回答了队员们心中的疑问。
图为实践团到达漳州古城,参观木偶博物馆 程梁琲供图
二、访匠人·匠心独运,薪火相传
1月23日,团队成员前往漳州古塘布袋木偶剧团深入了解剧团的相关事宜及调查采访。在采访中,蔡海土团长介绍了木偶代代相传中的变化,如木偶戏由传统的坐式变为如今的站式,也讲到了当今木偶戏传承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难,这让团队成员了解到这项宝贵的非遗传承面临着不小困境。唯有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布袋木偶戏方能焕发新生,走入更广阔的舞台。
图为采访古塘木偶剧团团长 李宇姗供图
队员们还采访了传承人蔡武程,从六七岁开始第一次接触并学习木偶戏并怀着一颗热爱布袋木偶的赤诚之心学习至今。因为布袋木偶的学习十分不易,因此学习非遗布袋木偶戏的人很少。传承人希望年轻一辈都能尊重以及爱护非遗木偶戏,并积极宣传和弘扬非遗木偶戏文化。
图为采访布袋木偶戏第四代传承人 朱艺供图
三、访民心·深入群众,共话非遗魅力
演出结束后团队成员们采访了现场观众,不仅有当地的村民,还有各地热爱观看布袋木偶戏的朋友都会前来观看。由于布袋木偶戏每隔一段时间才会演出一次,所以很多观众表示每次演出都很期待。
图为队员采访观众 朱艺供图
四、探遗韵·亲眼见证,领略非遗风采
在深入学习布袋木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后,团队成员们在经团长同意后,利用多个短视频平台进行网络直播宣传,这一创新举措旨在打破地域限制,让全国各地的群众乃至全世界的观众都能通过“云观戏”的方式,实时观看并沉浸于布袋木偶的精彩表演之中。在直播间,观众们通过屏幕,可以亲眼见证这些流传千年的传统技艺如何在师傅的指尖下绽放异彩,一个个栩栩如生、表情丰富的布袋木偶在师傅的巧手下跃然台上,搭配上师傅们铿锵有力的吆唱,它们或跳跃、或舞动、或嬉笑怒骂,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充满了生命力。
在直播互动环节,团队成员们不仅详细介绍了布袋木偶的制作工艺、表演技巧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还热情邀请观众提问,无论是关于布袋木偶的历史渊源,还是具体的表演细节,团队成员都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团队除了直播师傅们的表演过程,还展示了搭戏台的过程、师傅们如何操控木偶、前台部分与后台部分的分工,观众们真正的了解一场布袋木偶表演从开始到结束所需要做的工作,更深刻体会表演。
图为布袋木偶戏直播过程 李宇姗供图
非遗文化闪耀荧屏,绽放出耀眼光芒。团队成员亲眼见证了科技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在这次实践中,看到网络直播、社交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布袋木偶戏这一传统艺术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能够跨越地域和时间限制,感受到这门艺术的魅力。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无疑为中国优秀文化底蕴的流传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助力。
图为团队合影留念 李宇姗供图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李宇姗 王鸿铭 朱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鸿铭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