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索和传承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特别是汝瓷这一瑰宝的产业发展与技艺传承,河南工业大学“传承古韵 瓷绘新风”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在团市委的大力支持下,踏上了前往平顶山市汝州市的实地学习调研之旅。此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汝瓷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现代发展状况,同时,通过与汝瓷工艺大师、业界翘楚的杨云超先生面对面交流,深刻体会其背后的工匠精神,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1. 千年瓷韵:汝瓷博物馆的穿越之旅

图为团队成员与汝瓷博物馆合照

汝瓷博物馆,坐落于河南省汝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汝州文庙内,它不仅是全国唯一一座以陈列古今汝瓷为主的专业性场馆,也是全国唯一的以收藏、展览汝瓷为主的专业性博物馆。走进汝瓷博物馆,仿佛步入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时空隧道。馆内陈列着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汝瓷精品,每一件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诉说着汝瓷发展的独特历程。在汝瓷传承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详细了解了汝瓷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独特的烧制技艺。他们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更对汝瓷这一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充满了敬意与向往。通过参观,团队成员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汝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汝瓷博物馆

2. 匠心独运:汝瓷工厂内的技艺揭秘

图为汝瓷工厂的汝瓷作品

走进宣和坊汝瓷工厂,一股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和那一件件初具雏形的汝瓷作品,都让团队成员们感受到了汝瓷制作的艰辛与不易。在工厂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详细了解了汝瓷从选材、拉胚、烧制、上釉到二次烧制的每一个环节,深刻体会到了汝瓷工艺的精湛与复杂。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汝瓷制作工艺

3. 对话大师:杨云超与汝瓷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中国陶瓷工艺大师、中国陶瓷协会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杨云超先生不仅精通汝瓷的制作工艺,对于当代汝瓷文化的发展也有着独到的见解。通过与杨云超先生的深入交谈,团队成员认识到,尽管历史悠久,但汝瓷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南方的产量远远高于北方,市面上流通的汝瓷大多产自南方,这使得北方的汝瓷因价格降不下来以及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难以发展成日用瓷。同时,北方的成品率相较于南方过低,在技术取得突破前无法投入生产线规模化生产。而且南方的营销更为出色,原本汝瓷微小棕眼是原矿石特点并非瑕疵,但随着南方营销出“瑕疵”概念并借助电商传播到北方,导致有各种特征的汝瓷都被称为瑕疵品,北方卖家被迫转卖南方货,本地货遭受巨大冲击,电商兴起带来的消费者误解和知识普及不到位问题凸显。此外,南方资金充足,像景德镇有政府支持形成了规模化产区,民众们也有着浓厚的瓷器文化氛围。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大师合照

面对这些挑战,杨云超先生表示他们正在努力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例如,建立隧道窑专门生产日用瓷,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保留传统的柴窑烧制高端瓷器,以保证工艺的纯正和独特性。他表示,只有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才能让汝瓷更好地走向未来。此外,杨云超先生还指出,电商平台上关于汝瓷的知识普及不足,导致消费者对汝瓷的理解存在偏差。为此,他也呼吁加强对汝瓷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汝瓷价值的认识。

图为非遗大师给团队成员开座谈会

汝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坚守传统文化的根基,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道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汝瓷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更加坚定了对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信念,也深刻认识到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团队成员们也将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与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汝瓷文化,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团队成员:张鑫 刘娜 云雅琴 郑啟栋 郑豪波 林诗彤 金甜甜 王子轩 孙毓涵

摄影:云雅琴 郑啟栋

撰稿:孙毓涵 张鑫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孙毓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毓涵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98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