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暑假,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让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文化自信、锤炼过硬本领,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十名大学生组成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6月25日至2025年7月2日奔赴河南博物院,开展了为期七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围绕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多个维度展开,不仅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刻领略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初入博物院:沉浸式感受中原文明的厚重与璀璨
实践首日清晨,团队成员们满怀期待地踏入河南博物院。这座承载着中原大地千年文明记忆的殿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磅礴气势,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探索热情。河南博物院的主体建筑造型独特,外观酷似金字塔,顶部的“天圆地方”造型,既彰显了中原地区作为“天地之中”的特殊地位,又寓意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在博物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首先参观了“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基本陈列展厅。该展厅以时间为脉络,系统展示了从史前时期到宋元时期,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核心区域的发展历程。踏入展厅,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在史前文明展区,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彩陶等文物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距今约9000年的贾湖骨笛,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和蕴含的音乐智慧,让同学们惊叹不已。同学们仔细观察着骨笛,感慨道:“很难想象在如此久远的年代,祖先就能创造出这样的艺术瑰宝,这充分证明了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图为团队参观展厅展物
继续前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展区堪称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莲鹤方壶、云纹铜禁等国宝级文物静静陈列,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莲鹤方壶造型灵动,壶盖上振翅欲飞的仙鹤,将商周时期庄重肃穆的青铜艺术与灵动活泼的自然元素完美融合;云纹铜禁采用失蜡法铸造,工艺精湛复杂,其纤细如发丝的云纹,展现出古人超凡的铸造技艺。同学们围在文物前,一边聆听讲解员的详细解说,一边用相机、笔记本记录下这些珍贵瞬间,不时发出阵阵赞叹。
除了基本陈列展厅,团队成员还参观了“河南古代石刻艺术展”“明清河南”等专题展厅。在石刻艺术展中,精美的佛像、碑刻、墓志等文物,让同学们领略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在“明清河南”展厅,通过一件件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文物,大家对河南在明清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石刻艺术展
化身志愿讲解员:传递文化魅力,践行青春使命
为了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传播中原文化,团队成员经过培训后,化身志愿讲解员,在河南博物院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培训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学习文物知识、讲解技巧和礼仪规范,反复练习讲解词,力求以最佳状态为游客服务。
实践第二至第五天,团队成员们正式上岗。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用生动的语言、饱满的热情,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在讲解莲鹤方壶时不仅介绍了文物的基本信息,还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讲述了这件文物在近代颠沛流离的流传经历,让游客们深刻感受到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重要性。许多游客被同学们的热情和专业所感染,纷纷点赞。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表示:“这些大学生讲解员讲得特别好,不仅知识丰富,还充满激情,让我们对河南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在讲解过程中,同学们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有时会遇到游客提出的各种专业问题,需要迅速调动知识储备进行解答;有时面对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游客,需要灵活调整讲解方式和内容。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同学们退缩,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应对能力。通过一天的志愿讲解服务,同学们不仅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更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播工作的重要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向游客进行讲解
深入调研:挖掘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密码
从实践第三天启,团队围绕“河南博物院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主题,开展了深入的社会调研。同学们兵分多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游客、市民以及博物院工作人员对博物院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看法和建议。
在问卷调查环节,团队成员在博物院内外向游客发放精心设计的问卷。问卷内容涵盖游客的基本信息、参观目的、对博物院展览和活动的满意度,以及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期望等多个方面。不到四天,就收集到了数百份有效问卷。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同学们发现,大部分游客对河南博物院的文物展览和文化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有不少游客希望博物院能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建设,推出更多形式新颖的文化创意产品。
在访谈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别采访了博物院的策展人、文创设计师和普通工作人员。一位策展人向同学们介绍了博物院在展览策划方面的创新思路:“我们不仅注重文物的展示,更希望通过主题化、情境化的展览设计,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在一些展览中,我们会运用多媒体技术、场景复原等手段,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文创设计师则分享了文创产品开发的理念:“我们的文创产品以文物为灵感,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希望通过这些产品,让更多人把文化带回家。”
此外,同学们还采访了部分游客和市民。一位本地市民表示:“河南博物院是我们郑州的文化名片,希望能多举办一些面向青少年的文化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和热爱家乡的历史文化。”一位外地游客建议:“可以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的合作,举办巡回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中原文化。”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对河南博物院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大家将调研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并结合团队成员工业设计的专业能力,为河南博物院设计多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落实方案,希望能为博物院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图为团队成员对游客进行采访
总结与展望:以青春之名,续写文化传承新篇章
为期七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充实而忙碌中落下帷幕。在总结交流会上,团队成员纷纷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悟。既有感慨道:“这次实践活动让我对中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也让我明白了文化传承不仅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有表示:“通过志愿讲解和社会调研,我的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此次河南博物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实践团队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未来,这支实践团队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传河南博物院的文化资源和调研成果,让更多人了解中原文化、爱上中原文化。同时,他们也将把在实践中收获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轶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轶可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