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潘芷莹) 7月5日至7月21日,广东医科大学阡陌志愿服务队跨越1260公里,抵达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峰第三小学,开展了包含医学急救科普、传统文化普及、非遗文化传承、爱国党史教育、趣味实践课程和第二课堂在内的暑期夏令营活动。与此同时,他们深入基层调研,深入实地研学。此次活动旨在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引导他们扎根基层,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向全社会释放出广东医学子“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强烈信号。阡陌志愿服务队的到来,让含山县有了新的风景。
筑起健康防火墙:医学科普与急救知识普及
如何依托专业所学,让急救科普和基础医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群未来的医生有自己的良方。
以赖一杰同学为代表的义教老师畅谈了自己在课堂设计中的设想——“以实践为载体传授急救包扎的具体手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入普及海姆立克急救法和胸外按压。”
队伍中的徐里予同学也坦言,“他设计的趣味化学实验课,受到了小朋友们的热烈欢迎与一致肯定。当看到矿泉水瓶中神奇的变色反应和争先恐后涌出的气泡,小朋友们眼里的兴奋溢于言表。”
据了解,目前乡村学校大多面临创新教学难、学生基础弱、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些现实情况使得医学科普面临困境,这也是队员们决定“做点什么”的契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基石,广东医学子大有可为也应有所为。
图为志愿者传授急救包扎要领。通讯员 潘芷莹 供图
图为小朋友在趣味化学实验课上观察实验现象。通讯员 陈蓥 供图
非遗之花灼灼其华:绘制京剧脸谱活动
绘画与戏剧与共、传统与现代交融,多彩的戏剧课堂在课堂体系构建的奉献上同样可圈可点。在义教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亲手绘制京剧脸谱,他们以笔为舟,穿梭于斑斓色彩中,在一笔一划间体会非遗文化的厚重与辉煌,唤醒了小朋友们内心深处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图为小朋友们绘制京剧脸谱。通讯员 潘芷莹 供图
关爱留守儿童,打造心灵绿洲
群山纵横,碧水微波,因“群山列峙,势若吞含”而得名的含山县,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得天独厚。然而,它在经济发展与畅通外界联系方面,却备受掣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其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凸显。志愿者们观察到,来接送小朋友们的家长大多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很难为孩子们提供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基础教育,同时,如何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日后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也是亟待关注的现实问题。
基于这些考虑,他们以教促学,寓教于学,在实际教学中摸索设计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学得快乐,活的自信。
当然,心理课程与志愿文化的融合不应只是简单的堆叠,而应该是一种有机的共育过程。在志愿活动中,义教志愿者们力求孩子们不仅仅成为课堂参与者,更应成为自主思考者。
在课堂上,小朋友们学会了将那些看似贬义的性格形容词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养料,通过创意转换,它们不再是束缚的枷锁,而是成为自我接纳与欣赏的钥匙。每一次心灵的触碰,都是成长的印记。
图为心理教育课上志愿者给予小朋友鼓励。通讯员 潘芷莹 供图 以体育、美育为依傍,开展多元课堂
主讲音乐课的金子涵同学已经是第二次参加三下乡了,在后续的采访中她提到:“相比上一次三下乡,这一次的活动安排得更加紧凑,内容更加丰富,因此她会感觉更累一些,也更有意义。”
为贯彻五育并举,拓展课堂空间,志愿队创意性地开设了舞蹈课、手语操课、音乐课、朗诵课和情景剧课,旨在培育审美意趣,提高艺术和文化修养。从音乐课的余音绕梁,到朗诵课字句铿锵,都镌刻着文明其精神的深刻诠释。同时,他们还带着小朋友们走出教室,走到阳光下,参与篮球课和羽毛球课。无论是篮球课上瞄准篮筐的跃起,还是羽毛球课上拍子挥出的优美弧线,都书写着野蛮其体魄的生动注脚。汗水与喜悦交织共融,热血与感动同频共振。
图为体育课上小朋友做热身运动。 通讯员 潘芷莹 供图
为了检验教学成果,为小朋友们提供自我展现的平台,志愿队伍还在当地小学的鼎力相助下,举办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汇演,“如果我爱上你的笑容,要怎么收藏,要怎么感动?”队伍成员和小朋友们共同呈现了一场题为《知足》的手语操表演,五月天娓娓道来的歌声里,承载的是队伍推动健康科普,撒播微笑种子的美好愿景;“与太阳一同燃烧的,是笑容里的灿烂,是怒放中的青春”,小红旗猎猎起舞,铿锵有力的朗诵声诉说的是青年担当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坚定许诺;“中国的诗意无处不在,它浪漫在花好月圆、民安国泰的祥瑞中”则包含着这群青年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殷切期待。
图为小朋友们表演朗诵《诗意中国》。通讯员 马育璇 供图
“一阵风摇动一阵风,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从医学科普到非遗课堂再到第二课堂,这一趟为乡村儿童“量身定制”、为乡村儿童“启迪智慧”、与乡村儿童“奔赴未来”的旅程,正在成为这群志愿者们心生向往、人生出彩、情感归属的崭新一笔,也将为乡村儿童的未来成长积蓄能量,赓续力量,为乡村振兴培养出色的后备军。
走进社会大课堂,“医+n”调研研学
除却用知识和汗水为含山县儿童献上科普盛宴,调研和研学同样是广东医学子进行推动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的一个重要路径。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志愿者对乡村振兴的探索并未止于“一亩三分地”,他们更是把脚步留在了村居民巷中,留在了千年遗址里,留在了沃野千里间。
在没有课的下午里,志愿队成员便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开展研学和调研。玉璜的优美弧线延绵千载,玉鹰正中央的八角形纹照耀历史长河,一场“行走的课堂”考古研学游让队员们仿佛穿越到五千年前的今天,重现凌家滩遗址的熠熠生辉。通过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志愿队的成员们了解到凌家滩遗址在推广发掘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建设经验。然而,与此同时,遗址保护也面临人才短缺、土地限制等问题,志愿者们提出培养专业人才、合理开发旅游、加强宣传教育的对策,为凌家滩发展和乡村振兴积极建言献策。
图为队员们参观凌家滩遗址。通讯员 马育璇 供图
同学同讲、同研同行,他们在社会“大课堂”中寻找答案,以实地研学反哺课堂教学。用心倾听“民声”,用脚丈量“民情”,他们走街串巷获得翔实数据,以问卷调研+实地询问的形式就“影响马鞍山市含山县适龄儿童口腔龋齿情况和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乡村推广情况”的内容对群众进行走访调查。
图为队员们针对口腔习惯开展调研。通讯员 马育璇 供图
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青春触摸偏远山区的真实样貌,用实践感受城乡蓬勃发展的脉搏。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社会实践的打开方式,让实践更有温度,也使得同学们在调研中更加坚定了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信念。
图为志愿者和1班小朋友们的合照。通讯员 潘芷莹 供图
阡陌志愿者们的青春形象在奋斗中日益丰满,青春姿态在活动推进上日趋丰富,青春意义在小朋友们明媚灿烂的笑容里绽放。厚植乡村振兴沃土,构筑共同愿景同心圆,层层涟漪之下,有脉脉温情涌动。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担当时代责任,书写人生价值。”这个夏天,广东医学子怀揣着对祖国的深情告白,于沃野田畴间,书写青春答卷。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潘芷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育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