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沈阳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沈阳地区的非遗文化更是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的传承与发扬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沈阳理工大学理学院“非遗之光,文脉传薪”实践团队于8月1日至8月7日探寻了多种沈阳非遗、体验沈阳非遗并发扬沈阳非遗,开启了“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本次实践由实践团成员崔海明、王雪琪、张鑫淼、张艺菲、滕宇欣、蒋熇阳、周帅霖、张子涵、葛家阳及杨锦泰积极参加,开展了一场沈阳非遗文化探寻与发扬的实践之旅。
图 中国成语印博物馆实践团成员与杨桂臣老师合影 崔海明摄
梅庵古琴 琴声飘扬
“非遗之光”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了沈阳大闲古琴,沈阳古琴协会,实践团成员王雪琪采访了梅庵派古琴技艺非遗传承人李旭老师。我们通过采访李旭老师,了解到了梅庵派古琴的历史与传承现状。李旭老师也表达出传承梅庵派古琴的决心。随后李旭老师也为我们展示了古琴技艺。
图 实践团成员王雪琪采访李旭老师 张艺菲摄
图 刘晓枫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讲解 崔海明摄
我们实践团成员也体验了非遗文化,李旭老师向实践团成员张子涵简单传授了梅庵派古琴的一些基本技艺。
图 李旭老师传授实践团成员张子涵古琴技艺 崔海明摄
图 实践团成员与李旭老师合影
成语印记 智慧之光
“非遗之光”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中国成语印博物馆,该博物馆由著名篆刻家杨桂臣创建,收藏了总重约6吨、数量达9000枚的石刻成语印章,每一枚都蕴含着深厚的非遗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图 杨桂臣老师接受采访 周帅霖摄
实践团成员崔海明采访了杨桂臣老师。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这些印章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篆刻技艺的精湛,更将成语文化以独特的形式传承下来。
图 实践团成员参观中国成语印博物馆 崔海明摄
图 实践团成员体验成语印 崔海明摄
板韵笔意 书画传情
接着,“非遗之光”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中国板笔书画,见到了板笔书画非遗传承人宋昀高老师。中国水墨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板书艺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擅长把各国的文字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现场画各种扇子,国画油画,字画。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欢,和深深地好评,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图 宋昀高老师与实践团成员合影
图 宋昀高老师为实践团题字 崔海明摄
很荣幸宋昀高老师为实践团成员展示板笔书画技艺,并以实践团“非遗之光,文脉传薪”名字题字,用板笔书画书写了“非遗之光”并赠送于实践团。
图 宋昀高老师将作品赠送于实践团 王雪琪摄
辽瓷瑰宝 古韵悠长
后来,“非遗之光”实践团成员来到了辽宁龙呈文化创意产业园,参观了辽瓷文化。辽瓷文化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著称。辽瓷非遗不仅是实用器皿,更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体现了契丹族的勇猛、刚烈和剽悍气质。
图 实践团成员来到天舒辽瓷合影
图 实践团成员了解辽瓷文化 崔海明摄
非遗之旅 文化体验
最后,“非遗之光”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正禹非遗馆,经过四次的探寻非遗之后,实践团成员动起手来去体验非遗文化。通过亲身经历去用心感受非遗并制作了多种非遗作品。体验非遗文化,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在古老的技艺与智慧中漫步,感受那份纯粹与匠心。在这里,我们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共同书写着非遗文化的新篇章。
图 实践团成员在正禹非遗馆合影
图 实践团成员体验非遗过程 崔海明摄
实践团成员体验到了脸谱、艾草锤、竹编画及古法造纸等非遗技艺,每一道工序,每一声吟唱,都是历史的低语,文化的传承。并取得了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
图 实践团成员展示制作非遗成果 崔海明摄
“非遗之光,文脉传薪”实践团探寻了多种沈阳地区非遗技艺,我们将矢志不渝,满怀热忱,决心将沈阳非遗文化的瑰宝代代相传。通过线上宣传和线下宣讲的方式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独特魅力。我们承诺,以行动诠释责任,共同守护沈阳非遗的辉煌与未来。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肖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