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盛夏时节,安徽黄山叠翠峰峦间,饱满的杨梅挂满枝头,这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也蕴藏着产业发展的密码。7月1日,怀揣服务乡村振兴的热忱,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三下乡”“共富梅香”实践队深入黄山徽女杨梅采摘园及周边产业带,围绕“解码杨梅价值链,赋能乡村新发展”主题,展开了一场沉浸式暑期实践调研。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体验采摘辛劳,探访深加工技艺,调研市场需求,力求为黄山杨梅产业的品牌化与价值提升贡献青春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徽女产业园 队员胡军摄
汗水浸润的产业初体验
实践队首站抵达徽女杨梅园,迎接他们的是漫山红霞般的果实和扑鼻甜香。在经验丰富的果农指导下,队员们化身“一日果农”,学习挑选乌黑饱满的“黑珍珠”,将它们小心翼翼采摘入篮。烈日炎炎下,汗水浸湿了队员的衣衫,紫红的汁水染上了指尖。看着堆积的果实和果农的笑容,辛劳化作了队员们心中沉甸甸的喜悦,也让队员们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图为团队成员采摘杨梅 队员汪燕玲摄
然而,树荫下的交谈揭示了丰收背后的隐忧。果农们分享了种植的艰辛,更道出了揪心难题:销售渠道单一、价格波动剧烈,以及杨梅极短的保鲜期(仅3天左右)带来的巨大压力。负责人坦言,今年受多雨天气影响,杨梅品质和产量受损,加之市场因素,价格较往年大幅下滑。更严峻的是,成熟期集中且短暂,一旦销售不畅或遇恶劣天气,极易导致鲜果积压腐烂,损失惨重。这些朴实的对话,拉近了团队与土地的距离,也深刻揭示了杨梅产业的核心挑战:如何突破“丰产不丰收”、“好果难卖好价”、“鲜果高损耗”的瓶颈。
探寻深加工技艺 解锁产品高价值
调研深入至杨梅产业链的深加工环节。队员们走访了融合传统与现代工艺的杨梅酒坊。令人惊叹的是,上午还挂在枝头的鲜果,下午便进入了深加工流程。在一家特色本地作坊,负责人重点介绍了其核心产品——选用黄山歙县海拔800米高山野杨梅酿造的杨梅酒。区别于常见的浸泡酒,该作坊遵循传统酿造工艺:精选野杨梅清洗后,与优质白酒混合,在特定环境下经历漫长的自然发酵与陈酿。此工艺更大程度锁住了野杨梅特有的浓郁果香,并赋予酒体醇厚绵长、层次丰富的口感。得益于高海拔、大温差、无污染的生长环境,高山野杨梅天然富含更高含量的抗氧化物质,使得其佳酿不仅风味独特,更兼具健康价值,成为高端消费市场的宠儿,也是黄山杨梅产业差异化发展的标杆。
然而,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黄山地区深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能远不足以消化集中上市期的巨量鲜果。即便如徽女杨梅园尝试自酿,也受限于技术、设备、认证及渠道,转化率低,难以成为缓解鲜销压力的主渠道。大量优质杨梅仍高度依赖鲜销,产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图为农民酿造的杨梅酒及新鲜杨梅 队员俞文洁摄
倾听市场脉搏 擘画发展蓝图
实践队通过线下采访了解到,消费者普遍偏好果型硕大、肉质细嫩、酸甜适口的杨梅,其中色泽鲜红带紫的品种尤其受欢迎。许多游客表示采摘体验是亲子活动的好选择,认为“亲手摘的更放心”,也有人是追求“尝鲜”的乐趣。消费者也看重杨梅富含维生素C的健康益处。
市场调研揭示了价格动态:以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徽女杨梅园为例,受今年天气因素影响,本地采摘与零售价格约为10元/公斤,显著低于往年的20元/公斤水平。
图为队员向果农询问交流 队员俞文洁摄
在电商渠道(如盒马、淘菜菜)及礼盒装产品上,杨梅价格则跃升至25-40元/斤。消费者虽青睐“产地直供”、“现摘现发”的卖点,但对价格与品质的匹配度要求也更高。
综合线上线下调研信息,并参考安徽省内(如宁国、广德)及浙江(如仙居)杨梅产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实践队对黄山杨梅产业发展提出关键建议:
强化品质透明度与品牌建设:
消费者对单纯“颜值”营销信任度降低,需更注重展示真实口感、种植环境(如生态种植过程、高海拔优势)。可以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直观呈现,建立消费者与产品的深度信任。打造“高山野杨梅”、“徽州古法杨梅酒”等特色子品牌,突出地域和工艺差异化。
深化农旅融合,拥抱民宿经济:
精准对接旅游产业与民宿资源,徽女杨梅园及黄山类似产区,通常距离核心景区(如黄山风景区、宏村、西递等)车程在30分钟至1.5小时范围内,周边分布着大量特色民宿和农家乐。这正是深度农旅融合的绝佳契机。
拓展深加工品类与渠道:
鼓励和支持企业、合作社研发更多元化的深加工产品(如冻干杨梅、杨梅酵素、杨梅果醋、杨梅休闲零食等),有效分流鲜果销售压力,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
青春足迹丈量乡土 智慧赋能产业未来
“小杨梅,大产业。它承载着乡亲们致富的期盼,也链接着广阔的市场机遇与挑战。”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的俞文洁同学在密密麻麻的调研笔记扉页上郑重写下,“我们触摸到了生态与匠心的坚实‘长板’,也看清了品牌与渠道的脆弱‘短板’。让‘黄山梅香’飘得更远、更久、价值更高,关键在于握紧品质与特色的‘拳头’,讲好独一无二的黄山故事,并全力以赴打通市场流通的‘任督二脉’”。
图为团队成员举着队旗合影 队员胡军摄
从烈日下的采摘初体验,到酒坊中探寻时光酝酿的工艺奥秘,再到严谨细致的市场数据分析,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共富梅香”实践队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黄山的乡土,用求真的精神解码着杨梅产业的脉络。黄山的青山绿水间,萦绕的不仅是醉人的果香,更涌动着新一代青年知农爱农、服务乡村的蓬勃热情。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带给队员们的,是对小小杨梅背后复杂产业链条的深刻认知与沉甸甸的责任担当;他们留下的,则是一份凝聚实地观察、专业分析与青年创见的产业发展升级路径图。让徽州大地的“梅”好产业深深扎根,香飘万里,真正成为惠及万千农户的共同富裕之源——这正是“共富梅香”实践队不懈追寻的目标和为乡村振兴描绘的动人画卷。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