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郑玄宏、郭淑仪、李贞、吴滢)青春激扬海天阔,文化传承正当时。为贯彻落实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渔歌航行”实践团走进阳江市海陵区。实践团以传承渔歌文化为己任,深入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渔歌传承新出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探究渔歌起源,挖掘渔家故事
图:深入闸坡渔家文化展览馆调研 为深入挖掘阳江渔歌文化内涵,创作出能传播主流价值、独具阳江特色的渔歌作品,为非遗传承提供生动教材,“渔歌航行”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成立了渔歌采风组,悉心考察当地渔家文化资源,追寻文化足迹,探究渔歌起源,挖掘渔家故事。实践团深入闸坡渔家文化展览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探寻海洋文化,了解当地渔歌文化。在海陵区音乐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团有幸采访了阳江渔歌的传承人张发和杨国喜,现场演唱了如《海风渔歌》、《渔网情深》等经典的阳江渔歌,听取传承人详细讲述了渔歌的历史与演变,强调了渔歌作为渔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价值。
图:参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图:采访阳江渔歌非遗传承人传承“渔家韵律”,美育浸润课堂
图:美育课堂
携美育之火,亮文化之路。“渔歌航行”实践团队员以“传承渔家文化”为主旨,搜集整理渔歌、渔家故事、文献资料及其他渔家文化资源,逐步摸清当地渔歌文化“家底”。实践团立足专业优势,开发音乐、舞蹈等渔家文化教育课程进行美育课程教学。在音乐课堂上,传唱当地渔歌旋律,让孩子们在歌声中感受渔歌文化魅力;在舞蹈课堂上,让学生在起舞与聆听中受到渔家精神的熏陶与洗礼。实践团队员们将当地渔歌文化资源转换、融入到青少年美育教育中,用真情实感影响和感染学生,大大助力了当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海陵区音乐家协会主席张春蕊评价道:“渔歌航行实践团的努力,让渔歌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创新“传承模式”,激发文化活力
为推动渔歌文化深入人心、薪火相传,"渔歌航行"实践团在实践期间精心筹备了一场别具特色的汇报演出。7月22日,“渔歌航行”实践团在阳江市海陵试验区南村小学举行美育夏令营汇报演出。阳江市教育局、海陵区教育局、海陵区音乐家协会等相关人员到场观看了演出。夏令营的孩子们经过美育课程的培养,自信地站上舞台,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渔家文化盛宴。演出中,孩子们展示了独具渔家特色的舞蹈《渔梦渔阳》,生动展现了渔家生活的场景和渔民勤劳勇敢的精神。随后,孩子们又带来了渔歌摇篮曲《月光光》,嘹亮的歌声传递着渔家文化的独特魅力,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图:学生展演独具渔家特色的舞蹈《渔梦渔阳》
图:学生演唱渔歌摇篮曲《月光光》
演出结束后,阳江市教育局领导表示:“这场演出不仅展示了孩子们的才艺与成长,更让大家看到了渔歌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的新光芒”。通过实践活动,实践团为渔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图:汇报演出合影
潮起潮落,渔歌不息。渔歌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经典的渔家故事将激发无限的力量。相比于广东惠东地区和汕尾地区的渔歌文化保护和发掘,阳江地区的渔歌文化传承和活化任重而道远,“渔歌航行”实践团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不仅挖掘和传承了宝贵的渔歌文化资源,更为乡村文化振兴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在未来的日子里,实践团将继续深入基层,以文化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继续探索将传统非遗与现代数字化、舞台化相结合等传承发扬的方式,让传统渔歌文化“活”起来。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郑玄弘、郭淑仪、李贞、吴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淑仪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