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但雨彤) 为响应国家关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与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号召,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2023级学生组建“向法‘黔’行队”三下乡队伍,开展了“法护文旅,安行贞丰”系列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并在7月18日圆满结束。

鼓调悠长奏古韵

2024年7月17日,向法“黔”行“三下乡”实践团在对门山村副支书潘光好的带领下来到对门山铜鼓馆参观学习。

进入展馆,浓浓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实践团有幸邀请到了铜鼓十二调的传承人余雁伟为团队介绍这一艺术瑰宝,余爷爷向大家介绍了铜鼓十二调的起源、发展、演奏方法以及相关节庆习俗,并现场演奏了铜鼓十二调。悠扬古朴的铜鼓声响彻馆内,余爷爷一边讲解一边敲击着铜鼓,神采奕奕,精神矍铄。“演奏铜鼓时,要根据鼓槌敲击各点位的轻重缓急所发出的音响,组成不同的铜鼓曲调。”而这十二段由铜鼓演奏的乐曲,是布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神秘性和传奇色彩的传统音乐文化之一,其内容涵盖了布依族人民十二个月的劳动与生活及十二生肖文化等。

            图为对门山铜鼓馆中陈列的“十二则”鼓谱。通讯员 但望 摄

       图为非遗传承人余雁伟讲述铜鼓十二调的相关内容。通讯员 李佳怡 摄

随后的采访中,余爷爷提到铜鼓十二调的传承来源于家族祖传,即一代一代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沿袭下来。“鼓中为许,鼓沿为少,要学好‘铜鼓十二调’,必须先把谱子背熟。学打鼓的关键在记鼓谱,只要用心记住了鼓谱,学会十二则便是容易。”听此,队员们纷纷提出想学习一段曲调,余爷爷便一边口头传授鼓谱,一边手把手教学队员们,左手持竹鞭、右手握鼓槌,上下交替,青瓦石墙的院落里,“当当当”的铜鼓乐声雄浑厚重,深沉悠长。在余爷爷耐心的教导下,队员们近距离体验了铜鼓十二调的演奏手法,亲身感受了铜鼓十二调的独特魅力。

            图为余爷爷现场教学铜鼓十二调的技艺。通讯员 李佳怡 摄

同时,余爷爷也表达了担忧,当下,村里年轻人进城离村,孩子们没有时间学甚至不愿意学,铜鼓十二调的传承和发展仍需要更多努力。“我们保护自己文化的同时,也是在保护一份巨大的、珍贵的、不可替代的财富。之前会联系学校开设铜鼓十二调公共艺术课,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现在村里已经有5个人能够完整演奏十二调了,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12岁。”余爷爷说,这是传承的希望。为了培养孩子们对铜鼓十二调的兴趣,他愿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也希望更多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为社会增添精神财富。

最后,实践团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传承人余爷爷、对门山村副支书潘光好、治保主任张学华等五名村干部进行了访谈交流。围绕如何以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问题,副支书潘光好介绍道,对门山村十分重视文化保护,视千年铜鼓为传家宝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将村里最古老的宅院精心打造成铜鼓馆,把千年的铜鼓收藏其间;依托“铜鼓十二则”对“村规民约十二则”进行改编,使村规民约深入人心;同时,铜鼓十二调为对门山村乡村振兴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村里的布依族铜鼓音乐文化表演队会参与排演《铜鼓十二调》《铜鼓舞》等以铜鼓音乐文化为主题的布依族铜鼓音乐、舞蹈节目,在每年的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庆赛事活动中展演,吸引了众多游客,进一步宣传和推广铜鼓十二调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聆听副支书的介绍之后,队员们认识到,应当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利用当地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全面推动文化、产业、人才共发展,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图为实践团与对门山村五名干部举行座谈会。通讯员 李佳怡 摄

纸韵悠扬展新颜

在贞丰古城的珉谷艺术中心,向法“黔”行“三下乡”实践团有幸在“年青贞好”新青年守艺人艺术联展上与黔西南州州级非遗传承人杨帆进行交谈,并在他的介绍下详细了解、感受东方文明古法造纸的“活化石”——小屯皮纸制作技艺的魅力。

杨帆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了皮纸绵韧、平整、润柔等特质以及手工造纸“水中取宝”的七十二道工序。团队成员通过亲手触摸和学习了解,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技艺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

               图为非遗传承人杨帆详细介绍古法造纸。通讯员 高博文 摄

对于这一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杨帆老师为团队成员展示了“非遗焕新”的新路径。他表示,新时代的手艺人既要传承也要发展。他们通过文创、书绘等方式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演绎、活化非遗文化,多样化地展示贞丰非遗技艺,使得非遗文化在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文化创意产品中充分展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推进“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非遗在日常的点滴中浸润每一个人的心田。

             图为珉球书院中用皮纸制作技艺制作的创新产品。通讯员 高博文 摄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我国始终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一次短暂的三下乡实践并不足以让队员们了解到贞丰的全貌,但积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却将永远延续于团队成员的心中。通过本次实践,“向法‘黔’行”队的成员们深切认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并将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踔厉奋发、不断前行,为新时代发展贡献西政力量。

                图为实践团与杨帆老师、陈晓龙老师合影留念。工作人员 摄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李佳怡、陈浩、但望、张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但雨彤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66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