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4日讯(通讯员 沈政杰)7月4日,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柴桑之路,青春领航”——2024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支队乘车前往九江市德安县袁隆平祖居进行参观学习。
一粒种子,福泽天下;一座展馆,以志纪念。
袁隆平院士,毕其一生,躬耕田野,造福世界。这样一位侠之大者、国之仁士,他的根在何方?“一粒种子”又是如何破土发芽?要寻找答案,让我们从他的家乡德安,他的祖居颐园内的展馆开始。
袁家山中,颐园静卧;青山四合,绿树掩映,百草丰茂,嘉禾荡漾。
袁隆平院士曾饱含深情地为家乡题词:故园情深,心系德安。
这里,有他世代而居、枝繁叶茂的家族;
这里,他接受了最早的人生启蒙和高水平家教;
这里,他饱受优良家风熏陶将其代代相传;
这里,是他念兹在兹、倾力反哺的故里家园。
小队初至颐园正门,“颐园”二字由袁老题写,其下两侧是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充满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对联,也是袁老家族的世代写照。颐园展陈围绕主题词“故园情深心系德安”八个大字,同时紧扣一个“家”字,从家族、家教、家风、家园四大角度入手,讲述袁隆平在颐园童年成长、功成返乡的故事以及他与故里德安的深厚情感。
图为小队合照
颐园祖居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院落,是由当地政府完全依照袁老记忆中祖居的样子修复重建而成。小队成员迈进祖居大门,穿过天井便看见袁老的铜质塑像,在稻田中手握稻穗,眼中饱含深情地看向祖居前方的稻田。小队队员从讲解员以生动形象、饱含深情的讲解,了解到:颐园展陈,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实物,返本溯源,叙述了一个百年家族的演变;还原了先生少小岁月中的春风细雨,家风家教,默化浸润;讲述了先生热爱生活,关爱家人,情趣盎然的烟火人生;彰显了先生言传身教,后继有人,事业方兴未艾的灿烂前景;展现了故里传承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生动画面!
图为袁隆平院士塑像
在家族上,袁氏家族自明代落脚于德安县城南郊,后弃农从商,从普通农耕人家发展到当地名门望族;祖父饱学之士、母亲接受新式教育,是袁隆平五兄弟的启蒙老师,父亲毕业于东南大学,有着浓烈爱国情怀;在家教上,小队成员了解到:袁家重视教育,袁老自己也曾说过,他是这一优良传统的受益者,“生长在这个家庭中很幸运”;在家风上,袁老像自己的祖父辈那样,选择“身教”大于“言传”的方式,用自己低调、朴实、专注而坚韧的一生,为子孙树立榜样,使他们“于无声处”受到良好的教育;于家园处,小队通过颐园二楼的展厅实物与视频资料了解到:袁隆平曾经三次以公开身份荣归故里,2004年9月25日,回到久别的故乡时,他已是古稀之年;2015年9月12日、2016年10月21日袁隆平又在耄耋之年,不顾舟车劳顿,两次回乡。通过回乡的见闻了解,家乡的教育、农业,他尤其关心,一直大力扶助、推动发展。曾先后为德安县各大学校题词、捐款。还倾心助力家乡农业,引进隆平超级稻、援建院士站等。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天空那颗“隆平星”在闪耀,激励着后人奔跑!
在田间,超级杂交稻规模不断扩大,产量节节攀高,农民们的笑脸挂在脸上。
在课堂,书声琅琅弦歌不绝,“隆平奖学金”、“隆平图书馆”的甘露,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茁壮成才,担当大任。
……
故里仓山兮,万年青;先生虽逝兮,百世名。桑梓遗泽兮,长相忆;魂兮归来兮,不了情。
正如颐园门口石碑之上《颐园记》所载:“颐园山川灵秀,孕此大道之始,大器之苗,是我小邑之大幸也。” 袁老从这里出发,一路跋山涉水,历经艰辛,留下一串闪亮的足印。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将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爱国与为民的“种子”留在了世间,留给了后人。
小队成员在观览祖居后纷纷表示:传承和弘扬袁老的精神,接续奋斗,必将结出累累硕果!袁公不朽,我辈自强!
话语间,颐园堂前,一列列银白色动车组不时从插满秧苗的稻田前方飞驰而过,带着水乡泥土里的稻香奔向远方。
(通讯员 沈政杰 汪乐 肖子睿)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政杰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