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暖冬渐至,春节将临。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生生不息”实践队于2024年2月2日、3日、4日、5日,在城厢万达广场、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涵江区白塘镇、绶溪公园等地就方言现状展开相关调查。

图为实践队来到白塘镇洋尾村考察 吴佳莹 摄

  莆仙方言是莆田特有的语音,与闽南话和福州话虽相像但仍有不同。像是“筷子”、“锅”等等,在莆仙方言中与古语词“箸”、“鼎”发音类似。

可以说莆仙方言是古语活化石,留存方言并进行研究对于研究古汉语、解读历史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交通日益便利、互联网逐渐普及、地域语言的边界被逐渐消磨,普通话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时代潮流,普通话之外、我们的生活中有是否会、又是否应该留存呢?

十年文明城,百年兴化府。我们走上街头去,走进人群里。街上人影绰绰,摩肩擦踵,乡音若隐若现。

“小朋友,你会讲我们莆仙本地的方言吗?”

小朋友眨巴眨巴眼睛躲到奶奶身后。   奶奶拍了拍小朋友的背,把她往前推了推:“阿宝,你说你会说啊。你把在家讲的那些讲给姐姐听!”

小朋友怯生生但又勇敢地往外迈了一步。

“莆田卤面大特色,红菇肉仔切几片,葱头香菇加虾肉······”

我们一路上采访了许多人,抱孩子的宝妈、宝爸,插花的老人,蹦蹦跳跳、青春洋溢的学生们········年长一些的本地方言更加流利、畅顺。年轻一些的听得懂,但讲得有些磕绊。却毋庸置疑的是,我们问及:“你觉得方言有没有必要存在或是说你觉得有意义吗?”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的回答出奇得一致:“当然。方言是我们文化的根。”



图为实践队在绶溪公园考察采访 吴佳莹 摄

就如大家的回答一般,乡音是我们文化之根。偕同千载琴音,万古流水,汇成脚下乌黑的土,长成年复一年的草。贺知章回乡的羁绊是,半生过去,容颜已改,乡音难衰,孩提问他来自哪里,再抬首泪流满面。

中国人有故土情怀,即便是行天地万里仍然不会忘记归家的路,即便是奔走各地仍然在春节会想着于故土团圆。而乡音便又是这一切的基石。喃喃如一场细雨,是这一生都漫长的潮湿,无法磨灭的印记。



图为实践队采访小朋友 吴佳莹 摄

莆田话的接续主要靠的是老人小孩口耳相传。我小的时候我的爷爷奶奶也是这么教我的,一字一句。长在田间地头,莆田话的浸润尤为浓烈。爷爷奶奶拉着我的手,跨过沟渠,一脚一脚踩在田埂上,像是走了好多好多年。那是天,那是云,那是水,那是山······

  我想,很多很多年以前,或许他们也像我一样。他们的爷爷奶奶,就是说我的太太爷爷奶奶或许也这么带着他们走过这么一段路,说过这么一些话。教会他们如何去说莆田话,也教会了他们如何去像他们一样去教下一代。或许只是某一天拉起蹒跚的孩子们的手,也或许走进钢筋城市,在孩子们越来越标准的普通话中夹杂莆田话,让它离孩子们的生活不至于太远太远。

就像此时这个奶奶,拉着这个小朋友。

  在此次活动中,大家为莆田乡音的未来而相聚,热情高涨。通过实践,我们不仅掌握了更多的莆仙话知识,更深刻地理解了莆仙话的魅力。与方言共舞的快乐、对传统文化的敬仰,都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莆仙话的热爱与执着。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肩负责任感,为莆仙方言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时代,莆田话不再只是一种交流的语言。它更真实地、更多元地,成为着一种文化枢纽、文化传承形式。信息齐飞的今天,口口相传作为一种成本最低、却流传最广的方式而依然存在,并且任重道远。但幸好,莆田人民已经认识到了莆田话的重要,并为之努力着。后方已经走过了迢遥岁月,山长水远。前方是风霜刀剑,我们心有感念,必能乘风破浪。乡音泠泠,众行铿锵!

通讯员:陈柏青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1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4-03-03
社会实践
2024-03-03
学子频道
2024-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