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省三大戏曲剧种之一,是流行于江汉平原的地方戏曲。当地习称花鼓子,因形成于沔阳州(包括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洪湖以及潜江之一部分)一带,亦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定名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其雏形孕育于明清时期。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

  早在明正德年间,任沔阳州官的李濂就在《沔阳风俗志》中记载:沔阳“坐夜陋习,击鼓铙歌,不过僻壤愚民,踵《蒿里》《薤露》《晚唱》之余风而已”。“而士大夫亦有从之者”。 明代万历(1573)年间,沔阳进土费尚伊在《士隐园集》中载有:“闲依豆棚陪客话,忽闻秧鼓唱农歌”等诗句。

荆州花鼓戏声腔由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几支声腔和丰富的小调组成。同治中兴以来,职业艺人骤增,  戏班从三五人一班,发展成“七慌八忙九停当”(九个人的班子,演出就消闲了)的班子。常搭台演出,戏班繁多,演出活跃,群众形容为“五里三台”。搭台时,竖立六根高竿,用帘子 隔成前后台,群众称之为“六根竿”。因多在迎神、赛会、祝寿、贺喜时演出,被称为“神戏”、“灯戏”、“会戏”等。

荆州花鼓戏角色分行,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到“六根杆”时期,行当随剧目变化而有所发展。生行中分小生、生脚,旦行也分正旦(相当于青衣),花旦,丑行除应工戏外还要串演老旦、花脸。表演艺术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如《站花墙》中,丫环春香为小姐梳妆打扮,同去花园游玩的一段戏,从开始梳妆到入园摘花止,全部用二十八句唱词、即七个反复的唱段组成,对舞对唱,梳妆插花、着袄穿裙、撩帘子、下楼梯,举手投足均在锣鼓节奏中有规律地进行。

  卢慎之(1876~1967)民国十二年(1932年)致朱自清的信中云:洪湖(旧属沔阳)“峰口有个南坝村,男女老少百余口,嗜戏如命,人人会唱,农闲能组四个花鼓戏班,所得收入在河上修了一座桥,取名花鼓桥,村名也随之而改。乡长上书县台,请予严惩。但全体村民死不更名,县令也不了了之”。 为了花鼓,村民们冒着多么大的风险啊!

  沔阳花鼓是在“沿门花鼓”、“推车花鼓”中诞生出来的。演出方便、 打场灵活,无论城镇的大舞台,还是 农村的小草台,小平台、小土台,或官家的“堂会”,赶集的“庙会”都可演出。连堤坡、屋檐、禾场、草坪、已收割的空块田都可演出花鼓戏。故有很强的适应性、可塑性,故深受农家市民的欢迎。

    正因为花鼓戏这些与群众血肉相连的禀性特色,无论在沔阳花鼓戏的孕育期,还是成形乃至当今时 代,它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钟爱和呵护。

    荆州花鼓戏经典曲目《站花墙》讲的是写的是明代相府小姐王美蓉因父王洪嫌贫爱富,认贼张宽为婿,撵走虽贫困但正直并与小姐真心相爱的杨玉春;小姐因此满怀怨恨和相思之苦闷居绣楼;丫环春香出谋相助,暗引小姐到花墙与杨玉春相会,互赠信物,盟誓终身。《站花墙》之所以深受人民喜爱,除了在内容上反封建礼教之外, 还因为它具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它的语言、念白、唱词,均在天、沔土生土长的劳动号子、民间小调、民间说唱基础上演变而来。《站花墙》的表演艺术,大多源于生活,近于生活,乡土气息浓郁。据老艺人介绍,“摘花”的表演艺术,来源于民间新婚时的“闹花”习俗,荆州花鼓戏的前辈对这种美好的民艺进行提炼、加工后搬进了剧中,丰富了荆州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历经100多年的提炼,成为荆州花鼓戏表演艺术的一绝。

  花鼓戏已成为沔阳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 重要部分。从初生的沔阳花鼓戏,到天沔花鼓戏,到荆州花鼓戏,至今已发展了七个专业团体,一个戏校和每个剧团不定期的花鼓戏曲培训班。可以预见,花鼓戏在花鼓之乡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定会开得 更加鲜艳,更加美丽。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