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切实做好三农各项工作,找出农民的需求、农村的需要、农业的发展痛点,并因地制宜、踏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建设好农业强国。
夏日烈阳照耀在大地上,沉甸甸的果实承载着农民们的希望。2023年立秋之际,农学院赴湖南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醴陵市与攸县,调研了当地三个产业基地——玻璃椒产业园、水稻种植基地以及紫金果园。实践团与当地农民、种植大户面对面进行深入交流,在实地考察中直观地了解到醴陵与攸县农业农村的发展状况,以及农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禾浪随风起,碗中稻米香
醴陵泗汾镇的水稻种植基地是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区域,示范规模达10200亩,示范品种有中组18、垦优1683、爽两优泰珍、桃优香占等。站在田埂之上,一眼望去,绿油油的晚稻密密布满稻田,这是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标志——基地里已经能实现统一的选种、机插机抛、机械深施肥、绿色防控等等环节,这是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环。
“我们种有单季稻、双季稻、再生稻,在种植方面有遇到困难时,会有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来帮忙”,基层工作人员如是说道,“稻区还布置了二化螟诱捕器,当地植保部门也会提前发布虫害预警,统防统治工作做得很到位。”
泗汾镇的种植大户告诉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这片区域内常有水稻镉含量较高的问题,可是一直未找到污染来源,这导致了基地种植的水稻难以销出,只能农民自己消化。实践团给出了种植“五彩水稻”的思路,既能美化乡村景观,又避免了食用重金属超标水稻,希望对此有所帮助。
(二)香辣玻璃椒,但求拓销路
醴陵玻璃椒是一种特殊的辣椒品种,它的特点如其名,皮薄肉厚,晒干后甚至能透过皮看到胚胎和籽,不易碎果不变形。它微辣香甜,广受醴陵人民喜爱。
位于醴陵明月镇的玻璃椒产业园,玻璃椒种植面积大约六千七百亩,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负责人介绍道,今年是大丰收,平均亩产一千五百斤到两千斤左右,一斤鲜辣椒能卖到28元,干辣椒粉更是卖到了128每斤,相较于普通辣椒有极大的附加价值。通过几年的发展,醴陵玻璃椒的种植让当地老百姓受益,有农民的收入已经达到亩产收益九千左右。
然而,产业园在营销方面存在一定的瓶颈:玻璃椒主要还是以线下销售为主,玻璃椒品质好,但在全国层面名气小,难以拓宽销路。
实践团给出了一些思路:玻璃椒或许可以不局限于初加工,可以做成辣椒酱或其他零食预制菜售出;可以尝试与食品工厂联系合作,以扩大销售范围,同时建立线上销售渠道,做好产品包装,打出玻璃椒的知名度。
(三)葡萄枝头挂,规模连年涨
攸县的紫金果园位于普安桥村,此地多是沙性土壤,适合葡萄生长。从2002年开始,陆续有村民种植葡萄。随着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村里通过湘赣边示范村创建积极争取项目,投入160万元对村主干道进行了提质,并改造了1公里水圳,为葡萄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到今年,普安桥村种植葡萄200余亩,共10余个品种,预计可产20万公斤。
实践团到来之时,正值盛夏,果园飘香。跟随农户参观园区,放眼望去,巨峰、奶油葡萄、惠妹美葡萄、阳光玫瑰、甜蜜蓝宝石等等优良品种应有尽有。农户介绍道:“我们会长期种好的品种,也会根据市场改变每个品种种植的面积。”
实践团了解到,紫金果园的发展瓶颈在于量小品种多,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只能做到种植和简单的销售。同行的张建都主任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以尝试深加工,比如一定规模的葡萄酒酿制,能够一定程度提高葡萄产业的附加值,普惠于农。
搞好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农学学子要勇于承担的责任。实地调研农业产业基地,实践团深刻地意识到三农工作的进行决不能照本宣科、刻舟求剑,不同的产业基地都有各自的“疑难杂症”,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切实的指导建设,而作为农学学子,更是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深入基层,踏实干事,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来源:浙江大学 作者:郑芷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芷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