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1日讯(通讯员 潘昕语 高秀文 孙艺睿)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一系列国家号召与部署,7月4日至7月17日,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丹阳青溪学园赴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新宅镇“文化之光”暑期社会实践团,携手金职大绿荫壮苗支教团队,在新宅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为期14天的“循光武义”夏令营,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榜样的引领与温暖的陪伴。
该实践团队由22位来自不同院系的本科生组成,2名教育学专业教师和2名丹青学园辅导员担任团队指导老师。实践团将暑期支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坚持以“教育报国,文化扶贫”为使命,怀揣赤子之心,深耕乡村沃土,用满腔热忱激发乡村孩子的向学之志,以点点星光照亮乡村热土的教育梦想。
图为“文化之光·循光武义”夏令营结营仪式上志愿者老师和参营学生合影留念。通讯员 丁艺扬 摄
搭建多元课程体系,播撒素养教育火种
实践团从儿童本位的视角出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设计了一系列旨在锻炼学生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并激发学生自我探索潜能的主题课程,主要分为综合必修课、个性选修课和社团活动课。综合必修课程秉承五育并举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思维能力;个性选修课程涵盖“手工设计”“心理探索”“创意编程”等多元化内容,多方面挖掘学生兴趣,提升综合素养;社团活动课则以游泳锻炼课为核心,引导学生学习游泳技能,感悟体育精神。多彩盛夏,花开繁华,实践团成员在这个夏天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一片绿树成荫、蔓草芳苓。
轻拥山海,书艺润心。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注重多元学科融合,开设了项目化学习课、教育戏剧课、科学课、音乐课、书法课等新颖趣味的综合必修课。其中,项目化学习课程将“悠然茶韵,水墨武义”作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索本地茶产业的运营模式,创新茶产业发展道路,循溯中华茶文化的根脉与新芽;教育戏剧课分为大、小两个教学班级,带领学生进行《乌云乌云快走开》与《消失的“Ta”》戏剧选段的排演,让孩子们在戏剧角色扮演中发现和接纳自己,提升社会情感能力,认识到每一个人的独特性,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
图为“悠然茶韵,水墨武义”项目化学习课上团队成员向孩子们介绍茶具。通讯员 张建成 摄
童年绘梦,“社”彩纷呈。在“梦幻手工作坊”手工设计课、“幻码世界——走进编程”创意编程课、“奇趣逻辑岛探险”逻辑推理课、“丝路文明的世界”人文历史课、“心灵奇幻岛”心理探索课等个性选修课中,实践团成员对标多维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兴趣特长,搭建成长舞台,展现个性才华。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们创意与想象的结晶,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与交流。一切事物在课堂上都被揉进了活泼里,变成童年的模样。
图为逻辑推理课上团队成员向孩子们教授逻辑推理的相关知识。通讯员 阮悠 摄
活力夏日,运动无限。社团活动课以体育类课程为主,帮助孩子们在运动中磨炼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在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师范学院绿荫壮苗支教团队成员教授的游泳课上,阳光与汗水交织成青春的旋律,孩子们挥洒汗水,纵享欢乐,团队精神与安全意识在每一次协作练习中生根发芽。
图为学生们在上防溺水公益游泳课堂。通讯员 丁艺扬 摄
深耕学情教育研究,赋能特色文化传承
忽而春风,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岁月可为。在翻涌奔腾的山河之间,朝气蓬勃的中国青年如春草般扎根在祖国壮丽的山河大地上,以青春干劲奔赴乡村,点亮文化的曙光。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实行集中办学,“撤点并校”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践团成员以新宅镇为例,引入归因分析和访谈编码等方法,探索后撤点并校时代下乡镇中心小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困境,与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和政府等多元主体开展对话,了解“撤点并校”的作用和影响,深化对地方学情的认识,为支教项目深耕教育研究、解决社会问题、持续赋能乡土提供支撑。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新宅镇中心小学开展校地座谈会,了解当地基础教育情况。通讯员 丁艺扬 摄
乡村文化复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婺剧在武义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民众基础,新宅镇中心小学作为试点学校,爱婺剧、学婺剧、唱婺剧已然蔚然成风。实践团成员组织前往婺剧文化展馆进行参观,与前往艺校深入学习婺剧的23届毕业生和当地婺剧文化传承人展开交流,深入了解婺剧文化教育在地方小学的试点开展情况,从多群体、多维度、多层次出发体察婺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婺剧艺术生,调研当地婺剧文化传承现状。通讯员 丁艺扬 摄
深入一线扎根基层,青年共话乡村振兴
扎根基层,躬身为民,团队成员在武义县新宅镇政府进行了为期半月的挂职锻炼。成员们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新宅、明山和宣武片区各村庄,对其党政建设、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和灾害预防等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实地考察。
丰富多彩的党建主题活动、配备齐全的防火防汛设施、如日中天的特色支柱产业,无一不凸显着新宅镇乡村发展的强大动能。各村不仅仅着眼于经济的提质增效,更关注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俗文化传承,努力追求村民物质生活的富足和精神世界的丰盈,切实增强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在实践中,成员们近距离接触到最真实的基层风貌,聆听到最朴素的百姓心声,体会到最深刻的公仆情怀;在实践中,乡村振兴不仅是一句嘹亮的口号,更化为了行进中的笃定脚步与交谈间的温情互动;在实践中,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发展困境引发成员更为深层次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引领青年勇担使命的内驱动力。团队成员在基层恪尽职守,为公为民,培养意志定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枝叶关情,念兹在兹。”青年在基层沃土书写的青春答卷,始终未完待续。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安凤村进行实地考察。通讯员 阮悠 摄
在为期两周的循光之旅中,实践团成员们在课程教学中传递爱与温暖,双向奔赴,涵育梦想新苗;在实地调研中扎根乡土文化,开展学情分析,深化项目基础;在基层挂职中深入乡村一线,厚植为民情怀,赓续红色根脉。在未来,实践团成员将秉持教育理想和初心使命,加强校地联络,开展深耕式教育研究与志愿者团队建设,不断加深对地方教育学情的认知,并围绕乡土文化传承和学生成长需求打磨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研发体系,以教育先行、文化先行赋能乡村振兴,以青春之笔谱写“武义浙里情”的时代篇章。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潘昕语 高秀文 孙艺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奕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