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文旅的相互结合与促进,2023年7月30日至8月6日,四川大学“壮乡桂剧寻踪实践团”回到家乡城市——广西柳州市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壮族地区民间桂剧、彩调没落的原因,探索为少数民族文化宣传推广与柳州文旅发展长兴可做出的有益实践。
寻民族古韵,触摸传统脉搏
广西主要地方剧种桂剧历经风雨,昔日,桂剧演出曾一度引起轰动,吸引观众蜂拥而至,然而如今,它却鲜为人知,剧团寥寥无几,官方剧团屈指可数,仅存的民间剧团也在三年前解散,甚至有人对其有无保护与传承价值提出了质疑。
7月30日,实践团来到柳州市群众艺术馆,通过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与馆内工作人员交流,深入了解桂剧发展现状,优势不足及其制约因素,触摸桂剧跳动的脉搏。
长长的走道里,排排陈列的展品和文物言语着桂剧的前世今生,蕴含着“雅”与“韵”的戏曲服装和一笔一划细细斟酌的手写唱本,绽放出桂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彩。实践团在视听结合的方式下沉浸观看桂剧,体验现代科技下的AR少数民族服饰虚拟试装等,各项非遗展示体验活动的展开,让非遗文化触手可及。
图为实践团在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黎虹妤 供图
听民族之声,把握发展脉络
实践团对青年纪实摄影人,桂剧纪录片《不息》作者覃梓敬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及青年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文化。
覃导演表示,纪录片通过对文苑桂彩剧团演员台上台下的工作和生活的记录,展现了壮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传递了他们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精神。“只是希望能使本土文化得到拓展和衍生,希望拍出他们的执着、朴实和忠诚。”但同时实践团也了解到,桂剧如今正面临着如唱法中的当地特色逐渐流失、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分化、市场不断紧缩、受众单一且断层等生存危机,桂剧的未来发展从“数字化”“高校传播作用”“结合旅游业”三方面着手,也许能更好地走出时代困境。
此外,8月6日,实践团前往柳州市文化大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保护传承基地、艺术剧院进行调研。桂剧的部分教学、排练、表演就在此处进行,附近的居民表示:“这个文化大院建得好,就在家门口,过去戏剧每天的活动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然而随着桂剧后续人才断层与缺乏、演员流失,曾经热闹的文化大院如今也丧失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实践团在柳州市艺术剧院走访。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黎虹妤 供图
承民族瑰宝,助力文旅长兴
近年来,柳州特色美食螺蛳粉在网络上走红,在以一碗螺蛳粉强势出圈后,柳州成为无数“嗦粉人”的朝圣之地,当地旅游业应声而起,柳州摇身一变,成为新晋网红城市。
实践团在五星街、窑埠古镇等游客聚集地走访时发现,拍照打卡式旅游目前占据柳州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现今,柳州文旅行业面临着文化底蕴相对欠缺,当地特色并不突出的窘境。如何让柳州从“网红”变为“长红”,成了柳州文旅行业从上至下思考的问题。为此,实践团成员们在柳侯公园、鱼峰山等地进行街头采访,向大众广泛宣传桂剧文化,询问了民众对桂剧相关的文创产品的了解和支持程度,收集民众桂剧与柳州文旅产业的相互融合与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同时,实践团还设计民族融合及文旅相关的线上和线下两组调查问卷,在广西进行区域性调研,收集群众对广西桂剧与柳州文旅协同发展问题的反馈帮助,将数据理论结合实际现状,以探索其未来持续发展之路。
图为实践团在鱼峰山与当地非遗传承人交流。通讯员 黎虹妤 供图
实践团聚焦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要求,完成了对于桂剧文化的寻访。在此期间,实践团切实感受到桂剧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纯粹之处,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震撼于中华文化力量的博广深邃、无形无穷,同时也明晰了作为时代青年应当承担的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
桂剧的保护和发展之路任重道远,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让古老非遗文化“传下去”“走出去”,推动具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行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青年力量于其尤为重要。
图为实践团在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合影。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黎虹妤 供图
来源:四川大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黎虹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