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乃先贤所传之瑰宝。为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要求,在社会实践中学习非遗知识、感受时代脉搏、发扬实干精神,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受徽文化熏陶的10名四川大学安徽籍学子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指导教师四川大学法学院龙黎明老师的带领下,于8月5日--9日前往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绩溪县开展以文房四宝非遗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及徽州文化、徽商精神发扬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

第一部分 “泾”彩纷呈,感悟非遗文化

“轻如蝉翼白如雪,薄似细绸闻无声。”

宣纸是中国传统手工纸的突出典范,其始于唐代,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具有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宣城泾县正是宣纸自古以来的产地,被称为“宣纸之乡”。8月5日,实践团队于泾县宣纸文化园集合,开启社会实践之旅。

图为宣纸文化园以宣纸造型为灵感设计的建筑

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和对现场工人师傅制作的观察,团队成员了解到了宣纸独特的用料和制作工艺--采用产自泾县境内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辅之以当地独有的山泉水,在不同配比下经过选拣、捶打、切皮、踏料、清洗、捞纸、晒纸和剪纸等多道严格工序,从而形成不同质地、不同花纹的宣纸成品。宣纸制作的每道工序都依赖着工人老道的经验判断和精细的手上功夫,“片纸不易得,操作七十二”正是用来形容制作宣纸的工艺之复杂。

图为两位捞纸工人正在操作捞纸

8月6日上午,团队探访了位于丁家桥镇的宣纸产业园,这里已经形成了贩卖各式传统宣纸和新兴宣纸文创产品的宣纸大市场,还有不少商家搞起了电商直播,开创宣纸销售新业态。据专业人士介绍称,截至2023年年底,丁家桥镇宣纸书画纸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达到5000余人,全年总产量超2万吨,销售额达13亿元,其中电子商务销售额高达4成。宣纸已不再仅仅是名动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切实成为了当地百姓致富的宝藏。

“内为胎发外秋毫,绿衣新裁管束牢”

依依不舍地与宣纸告别后,实践团来到了三兔宣笔厂。三兔宣笔公司起源于清末制笔名匠凤保生,由其弟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与十几名制笔老艺人共同组建发展而来。如今的负责人伍总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宣笔的历史、使用材料及制作工艺,还带同学们来到车间,近距离观察了工人师傅手中的每一道程序,见证了一支三兔宣笔的诞生过程。小小一支笔,却如百花齐放般,笔尖、笔杆皆有文章,不同样式的宣笔不仅是适合书写的字体有所差异,笔杆的造型、材料等也因用笔者的不同需求而呈各异形态,令人叹为观止。

图为三兔宣笔厂的老师傅在“披盖毛”

“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

8月6日下午,拉开静谧的院门,实践团邂逅了坚守多年的胡金中师傅和他的宣窑陶坊。热情的胡师傅让大家随意欣赏院中的成品陶器,不无自豪地说到其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作品都是出自他手。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的胡师傅亲手创立了“宣琴窑”这一品牌,用自己独创的技艺,在拉胚时加入不同的泥土制作出具有彩色纹理的陶器,颇受喜爱。在对胡师傅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他告诉同学们,宣窑之美在于古朴,而这也恰是来源于对老祖宗“采于自然,韵于自然,归于自然”智慧的传承,宣窑不仅是一种器具,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听说同学们拜访的缘由是出自社会实践,胡师傅爽朗地笑了,鼓励大家多看多问多学,将家乡的多彩文化传递到更远的地方去。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对胡金中师傅进行访谈

图为胡师傅制作的“宣琴窑”品牌陶器

第二部分 “绩”忆犹新,又见徽州文化

“小溪穿村过,龙在水中游”

自古以来,绩溪便是无数文人墨客心向往之的地方,“邑小士多,代有闻人”这句话是对绩溪最为生动的诠释。龙川古镇位于绩溪县城城东,胡姓是这里的望族,在龙川这块风水宝地上诞生了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忠宪、辽东御史胡忠明、清代二品红顶商人胡雪岩等诸多的官员富商。除了赫赫威名,与龙川古镇相伴相随的还有其浓重的徽派风格建筑以及徽州文化,小桥流水人家引来各地游客驻足。

8月7日,实践团成员沿着青石板路,踏入了美丽的龙川古镇。“青砖黛瓦马头墙,吹梦到徽州”,漫步在龙川水街,清澈的河水穿村而过,身旁是徽派特有的建筑,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中。

图为美丽的龙川古镇

胡宗宪少保府、胡氏宗祠和乡贤祠是来到龙川古镇不能错过的“打卡点”。为纪念抗倭名将胡宗宪,弘扬其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后人在胡宗宪少保府的基础上重修建造了抗倭纪念馆,全面介绍了胡宗宪的生平及功业,现已成为绩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胡氏宗祠中,古朴肃穆的祠堂记录了胡氏一族千年来的光辉与荣耀,鼓励后人不忘根、不忘本,将时代相传的爱国、立业精神传递下去。历史见证了龙川人的坚守,除了名门胡氏,在先贤祠中同样供奉着为地方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乡贤们。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龙川人,也同样激励着前来参观的同学们奋勇向前。

图为少保府中胡宗宪雕像

“一两黄金一两墨,一点如漆万载真”

8月8日,实践团抵达绩溪上庄村。上庄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000余年,地处徽派文化的核心区域,是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实践团成员拜访了胡开文纪念馆和胡开文故居,了解了徽墨大师胡开文一生的丰功伟绩以及“胡开文”墨业如今的发展情况。胡开文是土生土长的上庄人,于乾隆47年创办胡开文墨厂,传承至今,其子所制的“地球墨”更是斩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名扬世界。长期以来,“胡开文”墨厂在大量生产书画用墨的同时,还潜心钻研,复原了一系列珍奇墨品,如“八宝奇珍”、“十二生肖”等成套集锦和既是墨又可作药的“八宝五胆药墨”,远销全国各地。

图为曾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地球墨”

徽墨素有“一两黄金一两墨”的名声,这是因为从用材到制作工艺,徽墨都是人力物力的结晶。讲解员告诉大家,传统技法的徽墨分为油烟墨和松烟墨两种,墨如起名,这两种墨都是由高档原材料燃烧后产生的烟收集而成,一个工人一天能收集到的量都是少之又少。胡开文及其后人坚守徽墨行业,带领高品质的徽墨走遍全国、走向世界,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赞叹其徽商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观察“胡开文”墨

“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

如果说龙川古镇让人体会到的是名人望族的庄严肃穆,那么身处仁里村,感悟到的则是温暖又浓厚的乡情。8月9日,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仁里村。仁里是过去徽杭古道上的重镇,拥有徽商汇集的水陆码头,是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儿时的启蒙地,徽州商人的精神在此传承。如今,这里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三街四门十八巷的风貌,但徽商的谈笑声不复,取而代之的是居民开办的各式农家乐和民宿。村民向大家介绍道,为了盘活闲置资产、唤醒沉睡资源,仁里村近年来采用古民居入股的形式,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村集体收入显著增加。

图为静谧安宁的仁里村街景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四川大学“纸韵墨香新徽煌”暑期社会实践团回到家乡安徽宣城,近距离接触了宣纸、宣笔、徽墨、宣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了解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响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号召。除此之外,还亲身感悟了厚重典雅的徽州文化,学习了古徽州人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展开了一场别样的“寻乡”之旅。此次活动激发了每一位参与者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激励同学们不忘初心,肩负使命,为发扬传统文化瑰宝不断奋斗!

本次活动得到了广东省安徽宣城商会、宣城市驻深圳人才工作站、宣城市委组织部、共青团市委及相关政府负责人的大力支持,全程协助安排行程,保障活动有序开展,对年轻学子投身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激励作用,特此感谢!

供稿:四川大学法学院 韩沁璇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韩沁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子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29 赞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202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