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男女之间的爱情的产生,可能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见钟情的美妙爱情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中相见,便私定终身,汤显祖这样安排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使故事极具理想主义色彩。
我们通常认为梦中所见都是虚妄的,也不会去相信一场梦,梦醒后随意回味一下梦中剧情,便抛之脑后,但杜丽娘却始终坚信梦中的男子是他的如意郎君,杜丽娘为了爱情能够生、能够死生生死死都要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是何等崇高的境界!汤显祖在题词中有这样一段话来解释他的“至情”理论:“生者能够死,死能够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他在《牡丹亭》中把幻想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了多重的艺术手法和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其中墓中人与世间人的对唱,这一段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尤其惊心动魄、撼人心魂。柳梦梅和杜丽娘的魂魄夜夜相会,就像《聊斋》中书生和女鬼的故事一般,前尘梦影,都落到了实处。
陈寅恪先生曾说:“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杜丽娘到了青春年纪,情窦初开,这是天性,然而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她不可能寻求自由恋爱,她的青春被锁在春闺里,就连随便迈入后花园都被禁止。因此她便也具有了反叛的性格,更渴望闺阁外面的世界。在偷偷进入花园后,才会发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感慨。她也会在经历一场春梦后对梦中的男子牵挂不止乃至害相思,可见杜丽娘是个至情至性的女子。
这种贯通于生死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为了追求自由爱情,杜丽娘与封建礼教进行了艰苦的斗争,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杜丽娘的死,并不意味着她的斗争失败了,相反这正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而柳梦梅为了梦中见到的杜丽娘私掘坟墓,并且一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在不告知父母的情况下结婚,都可以从中看出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态度。
汤显祖“临川四梦”,以《牡丹亭》影响最大,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说:“情深一叙,读未三行,人已魂销肌粟”。《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从一个遵守规矩的小女娘到一个为了追求“至情”而敢于以情反理的勇敢斗士,这样的成长与举动,在当时具有着超越时代的意义,对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形成了冲击。但同时她还是身处在那个时代的人,虽说有进一步的成长意义,但是杜丽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为爱情与欲求可以放弃生命,当爱情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持的时候,她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顺从社会的要求。人性欲求与理学的压抑在杜丽娘身上融为一体,情与理的矛盾交融最终成就了杜丽娘这一经典的女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