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筑梦乡野”成员石节子驻村实践心得(七)

西北师范大学 董婕
2024-10-12 07:31 阅读 1.5万+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筑梦乡野”成员石节子驻村实践心得(七):

艺术为村庄服务,艺术为村民服务

2024年7月12日下午,在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汪海燕书记与席晓勇书记的叮嘱声中,由董婕老师带领的“筑梦乡野”实践团12人,离开西北师范大学前往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镇石节子艺术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与团队成员们深入石节子村,与村民同吃同住,进行驻村实践考察。此次实践中我收获满满,深切感受到“艺术为村庄服务,艺术为村民服务”这句话的份量。

当我们团队一行人到达石节子村时,立即受到了村长李保元一家热情且细心的款待,村长妻子会真诚地邀请我们坐在他们家的沙发上休息。董婕老师开始向村长一一介绍我们此次实践的队员以及我们在村里的实践活动等,在热火朝天的谈话中,我们与村长一家渐渐熟络起来。随即董婕老师开始安顿我们团队成员的住宿,亲自带领我们挨家挨户进行入户,查看学生们的住宿环境。在村民奶奶家入住的过程中,我受到了主人家极大的照顾与关心。每当我和队员周成丽晚上回到奶奶家后,总能看到奶奶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奶奶亲切地招呼我们,“娃娃们,回来啦!”房间桌子上,总能看到满满一盆新鲜水润的桃子,每每这时,我们总会甜甜地喊着,“谢谢奶奶,奶奶您对我们太好了!”一天早上,奶奶说要去镇上换小一号的衣服,话音刚落,给我们递上家门的钥匙,说到:“中午回来休息时,你们自己开门进来。”钥匙拿在手上,心却热乎乎的,奶奶太信任我们了,竟然将家门钥匙放心地交给我们。我想我会永远记得这份信任,这份感动!

在一次交谈中,现任村长李保元一直坚持说这句话,“没有靳勒老师,外界不会有人知道石节子村。虽然靳老师走了,但石节子美术馆我们要继续做下去。”于是,村长沿着靳勒老师的来时路,继续坚持带领着村民朝着靳勒老师开创的艺术乡建之路往前走。村长作为乡村振兴在场力量的一份子,率先探索养羊致富之路。其中有一天,我们跟拍村长以及在村长熟悉的环境中,对他进行采访,过程虽然艰难,但是最终顺利完成。实践中,最为难忘的便是我们师生一行人一起跟着村长去放羊。村长虽然五十九岁了,但是腿脚异常灵活,在近七十度的山坡上赶羊如履平地。董婕老师由于担心学生们的安全问题,让村长指了一条相较平坦且安全的路。就这样,我们师生一群人走上另一条路,浩浩荡荡赶去与村长汇合。一路上,我们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美丽的风景,山路虽崎岖,心情却怡然。很快,我们与村长汇合,不仅感叹村长老当益壮。看着悠然吃草的羊群,师生一起体验放羊的乐趣,一一与羊群拍照留念,将这难忘的一瞬间永远定格。在放羊时对李保元村长的采访中,村长谈到,“艺术重要,艺术为村庄服务,艺术为村民服务,没有艺术就没有今天的石节子。”艺术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如自来水的接入和路灯的安装,这些都直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艺术推动了石节子村的经济发展,艺术的介入让石节子村成为了旅游目的地,吸引了更多人前来参观和体验。艺术也提升了石节子村的文化氛围和知名度,如举办“石节子花椒艺术展”“石节子电影节”等活动,让石节子村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游客前来,让村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形式,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在石节子村驻村实践后,我深入了解了石节子美术馆背后的故事以及艺术如何推动石节子村的发展之路。

通过此次驻村实践,我不仅锻炼了能力,还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董婕老师不仅仅在课堂上教书,更是在实践中育人,我会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在未来的实践活动中,练好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撰稿人:杨钰慧

指导教师:董婕

本文为作者原创且已声明版权,未取得作者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1476009354@qq.com + 投诉举报
706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