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阅读空间

“筑梦乡野”成员石节子驻村实践心得(六)

西北师范大学 董婕
2024-10-11 21:54 阅读 1.5万+ 字号+
长按海报保存到相册或转发给朋友

“筑梦乡野”成员石节子驻村实践心得(六)

以艺术之水,浇开致富之花

提起西北黄土高原,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漫天的风沙和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而在此之前,我对于黄土高原的了解,也仅限于高中地理老师的那一句:“地表黄土,千沟万壑。”在去甘肃省秦安县叶堡镇石节子艺术村之前,我已经尝试了无数种将黄土与艺术结合的方式,但没有一种能和石节子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实践吻合上。经由领队董婕老师介绍后,我才了解了这个艺术村庄的故事,由此我更加好奇它的真面目到底如何,带着些许的激动和疑虑,我开始了这次的石节子驻村实践之旅。

初入石节子,我被那里的环境所吸引。整个村落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美术馆,雕塑星罗分布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仿佛都在向我诉说这里的故事。走在石节子美观的村道上,我一次又一次的被这些艺术作品震惊,飞翔的鱼、母亲、李息将军……他们或凝重、或眺望、或威严。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根本无法想象这“风沙黄土”的背后竟藏有这样一座艺术殿堂。山间的丝雨好似也在给我助兴,给矗立的雕塑蒙上一层水幕,我不由得更凑上前去细细观赏,虽久处室外风吹雨淋,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它们的美感,反而在时间和自然的洗礼之下,那横纵的纹路显得更加生动而天成,令我久久驻足。

随后的几天,我跟随老师在村子中走访,向村民们了解了更多有关村子发展的故事,也对那些雕塑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十六年前,石节子还只是西北地区极为普通的一个小山村,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去秋来度过一年又年,那时贫困是所有村子的共同困境,“如何走出贫苦”是一个贯穿农村发展的灵魂之问。而在科技手段和总体经济水平与今天相距甚远的十余年前,想要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大山无疑是难上加难,但与别的山村不同的是,即使外部条件如此艰难,石节子村的村民也从未停止想象。在村民大会上,靳勒老师提出改建美术馆,用艺术振兴乡村的方案,最终赢得全体村民的认同和参与。

在温饱问题尚亟需解决的情况下,谈论艺术显得那般不切实际,但是石节子只用了十六年就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村子里的十三户人家,落成十三座美术馆,村民们将自己的日常劳作与心得体会融汇于艺术作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石节子此后承办了大大小小百余次艺术展,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不乏它的欣赏者和参与者。国内外的艺术家们纷纷慕名而来,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和艺术作品。艺术这一源头活水,终于在黄土高坡上开出致富之花。

而今,当武汉长大的我站在这片用艺术浇灌的西北的黄土地上,看着村里的艺术景观奇迹,聆听了村子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感慨甚多!也许,我无法像靳勒老师那样成为石节子故事的开创者,石节子精神的缔造者,石节子艺术赋能乡村发展的领头羊,但是,我可以作为石节子故事的传讲之人,将这里的故事汇集,然后传述,让这西北山村的艺术乡建故事永久流传。

供稿人:何宇翔

指导教师:董婕

本文为作者原创且已声明版权,未取得作者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本人取得联系。1476009354@qq.com + 投诉举报
710
快 捷
朗读 字号 打印

扫一扫 悦读分享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