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穿梭于古城潍坊的“风筝巴士”,正成为连接传统非遗与现代文旅的闪亮纽带。由东北财经大学学生团队策划的“鸢舞潍风·画映非遗”项目,通过打造一条精心设计的非遗研学定制巴士专线,成功构建了“文博+手作+实践+艺术”四维融合的体验场景,为文旅产业深度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创新样本。

“一核四翼”,打造沉浸式文旅新体验

项目的旗舰产品——“风筝巴士”专线,以其“一核四翼”的产品矩阵令人耳目一新。其核心是串联四大站点的研学旅程,每一站都是一个深度体验的“移动非遗课堂”。


▲图为风筝巴士专线设计图

▲图为数字文博试验图

第一站: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数字文博,激活历史。 在这里,游客不再是静态的观看者。通过团队参与开发的AR(增强现实)研学系统,扫描文物即可触发风筝制作工艺的三维演示,千年技艺在屏幕上“活”了过来。非遗大师的常态化驻馆展演,则让游客能与活态传承面对面交流。

第二站:风筝手作创新工坊——古今对话,创意迸发。 这不仅是传统手工作坊,更是一个创新试验场。这里设有IP授权区(与故宫文创等品牌联名)、科技融合区(开发LED夜光风筝、智能定位风筝)和环保实验区(推广可降解材料应用率达65%)。游客可以亲手制作一个融合了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的“潮玩”风筝。

第三站:世界风筝公园——放飞激情,拥抱自然。 作为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地,这里为研学团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学生们在此放飞亲手制作的风筝,还可参与夜光风筝秀、国际风筝斗技赛等特色活动,在实践中理解风力、平衡与协作。

第四站: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民俗瑰宝,光影盛宴。 游客在此可领略原汁原味的潍县杨家埠风筝流派魅力,欣赏吉尼斯认证的“世界最大软体风筝”。入夜后,一场融合了3D mapping技术的风筝主题灯光秀,将传统民俗与现代视觉艺术完美结合,带来震撼的感官体验。

政企学协同,构建可持续发展闭环

“风筝巴士”的成功,离不开稳固的政企学协同机制。项目团队与潍坊市非遗保护中心、文旅局紧密沟通,争取政策指导与支持;与“鸢都风筝”等本土龙头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定制化研学材料包,推动产品落地;同时,与泰禹小学、广文中学等教育机构达成课程试点合作,确保了客源与教育内容的专业性,形成了“政府监管+企业运营+传承人驻场+教育机构参与”的良性运营体系。

这种模式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也催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据团队调研,相关非遗工坊的明星产品——LED夜光风筝年销量达8.7万件,智能定位装置甚至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的采购订单。由项目带动的主题民宿、特色餐饮等周边产业也呈现出旺盛活力,有效拉动了地方消费,探索出了一条通过文化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与就业增长的新路径。

直面挑战,规划清晰未来蓝图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也遇到了诸如知识库建设数据量不足、VR/AR技术开发成本高昂、实地调研样本代表性受限等困难。对此,团队已制定出清晰的解决方案:将通过与合作机构数据共享、开展更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利用数字化手段批量收集数据来丰富知识库;通过寻求与科技公司、高校实验室合作以及申请专项基金来突破技术与资金瓶颈;并通过扩大调研范围、聚焦年轻群体来提升数据的全面性与代表性。

对于未来,团队规划明确:将进一步优化“风筝巴士”的安全保障与服务体验,增加更多互动环节;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建“新匠人实验室”,推动非遗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开发如“VR扎制课程”、“二十四节气风筝宴”等更多特色内容,持续提升项目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项目指导教师陈岩表示:“‘风筝巴士’不仅仅是一条旅游线路,它更是一个流动的文化传播平台。它探索的是一种‘教育作舟,文化为魂,商业续航’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价值转化,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答案。” 这支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大学生团队,正驾驶着这辆独特的“风筝巴士”,在文旅融合的广阔道路上,驶向非遗传承更加光明的未来。(张译文)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译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译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