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至7月31日,天津科技大学“食”志同行服务队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成员于泽莹、门瑜姗、叶子琳、翟琪琪、张怡然、蒋添泽、杨隆徽,在丁毓城老师和张延宾老师的指导下,赴天津市静海区西翟庄镇中翟庄村及周边区域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团队围绕红爱国主义教育、食品安全科普、乡村产业调研等主题,走进村庄、企业与军营,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在乡野间播撒知识与精神的种子,也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与感悟。
实践团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脉络,让历史记忆在互动中鲜活起来。抵达中翟庄村的首天,村委活动室便成了红色教育的课堂,团队成员共同观看《建军大业》,银幕上的烽火与冲锋让革命历史照进现实。在“赤子之心映山河,红色基因永传承”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宣讲中,团队以甘祖昌返乡奉献、周广才皮带忆长征、赵一曼抗日绝笔等故事为依托,用“磨破的布鞋”“半截皮带”“绝笔信”等具象符号开展沉浸式宣讲,让红色基因在倾听中实现代际传递。八一建军节临近之际,团队走进空军某训练基地,在荣誉墙前聆听峥嵘岁月,在整齐的军营内务中感受军人的严谨,在训练场景的震撼中体会“保家卫国”的分量,更与战士们合作拍摄红色短剧,将信仰的力量融入镜头。返回村庄后,还与村党委副书记探讨红色精神的落地路径,书记“把村里的需求落实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朴实话语,让大家更懂传承的意义在于实践。
食品安全科普则始终贴近村民需求,让健康理念融入日常。针对夏日高温特点,队员们走进街头巷尾,用“剩菜别在常温下放太久”“别让细菌‘钻空子’”等通俗语言,结合宣传册讲解饮食安全知识;在村委活动室的系统宣讲中,不仅解读安全食品的定义,还融入法律维权、选购存储技巧等实用内容,通过互动问答让健康饮食的理念自然扎根。在食品安全科普的过程中实践团的成员们从最初照本宣科的生涩到后来融入家常的从容,实践服务的温度在沟通中不断升温。
团队还以创意为笔,为乡村添彩。在中翟庄村中,队员们将金黄玉米、饱满小麦、浑圆西瓜等乡土元素融入墙绘,顶端题写“美丽中翟村”,勾勒出农作物蓬勃生长的图景。创作中,孩子们围拢过来,队员们手把手指导他们勾勒轮廓,稚嫩的笔触为画面添上童真,这面墙也成了联结青年责任与孩童童趣的纽带。
乡村产业调研则让队员们看到了科技赋能的力量。在西翟庄镇东旭奶牛场,280多亩的场地里,3700只奶牛在规范环境中休憩觅食,72位转盘挤奶厅的机械化设施高效运转,全程标准化操作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现代农业科技在提升效率与保障食品安全中的作用,对乡村产业的发展路径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三天的实践,让团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筑牢了理想信念。从观影时的震撼到军营里的感动,从熟知的故事到书记的话语,大家深刻体会到爱国是融入血脉的信仰;在科普服务中提升了实践能力,明白了贴近需求才能让知识真正扎根;在乡村观察中清晰了青春使命,无论是奶牛场的现代化还是墙绘前的笑脸,都让大家懂得乡村振兴需要青年主动作为。团队协作的过程也让大家收获良多,从策划到执行,从短剧拍摄的反复打磨到墙绘创作的分工配合,成员们在磨合中凝聚了合力,也记住了老师“安全为基”的叮嘱,明白严谨与热情同样重要。
回望这段旅程,团队亦深知尚有精进空间。这段在乡野间播撒希望、收获成长的经历,早已成为刻在记忆里的珍贵印记,沉淀为团队行囊中最厚重的养分。未来,“食”志同行服务队将带着这份初心,让食品安全科普与红色精神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以青春之力续写扎根基层的实践新篇。(撰文: 于泽莹 )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