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传统扎染是怎么做的吗?”7月4日,安庆师范大学体院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成员学前教育专业2023(2)班的戴璐璇手持一团白布,站在西冲村临时课堂中央,借传统扎染技艺之问,引出现如今社会对扎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孩子们开启一场艺术探索之旅,把扎染这一古老技艺,转化为孩子们能够亲手触摸、创作的趣味课堂。
“先给白布‘折小被子’,再用皮筋给它绑紧,水里浸泡后给它上色再放入‘小浴缸’浸泡,就能变出你想要的神奇花纹啦!”课堂上,戴璐璇化繁为简,用童趣语言拆解扎染步骤,边说边示范,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趣味心,纷纷站起身来向前凑。“老师这个我们学校也讲过。”“可不可以染出爱心的图案呀?”小朋友们争相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团队成员们一一解答。
折叠捆扎、打结捆扎、夹扎……实操时,小朋友们化身“小小设计师”,在“小老师”们的帮助下发挥奇思妙想,选择各自喜欢的扎染捆扎方法。团队成员穿梭指导,帮小朋友调整皮筋位置,耐心解答“怎么染出紫色”“皮筋要绑多紧”,为了小朋友的安全考虑,团队还细心的准备了一次性手套,并叮嘱小朋友们切勿让染液碰到嘴,课堂上满是温馨的互动。
孩子们把上好染液的布料浸入染料桶,惊喜随之而来。“哇!我的布像彩虹爆炸啦!”随着皮筋解开,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接连诞生,蓝白相间的“星空毯”、红紫交融的“花瓣巾”,每一块都藏着童真创意。“小朋友们对扎染了解的不少,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会帮助她们一起进行。”运动康复专业2024级的张清晨分享,有位初二的小妹妹动手能力很强,我们单独给了她一个布包,让她自主完成整个包的扎染,充分发挥她的创造力。
“相较于介绍扎染的工艺,孩子们对自己动手亲自扎染显然更感兴趣,因此团队在设计课程时就弱化了对扎染这项工艺的介绍,准备更多材料,让孩子们动手实践。”团队负责人、表演(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专业2023(3)班的金继芳直言,我们设计这堂课的初衷就是希望乡村小朋友们能够体验做扎染的乐趣,向他们传达传统文化永不过时的价值理念。“从最初小朋友们无从下手去进行扎染,到后来熟练的用皮筋捆扎、染液上色,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简单的扎染技巧。”金继芳说到。
这些带着童真温度的扎染作品,是实践团队与乡村孩子关于传统与童真对话的生动注脚,以及对“以体育育人、以文化化人”理念的践行。“未来,团队将继续在美育的道路上探索,以青春之力,把更多传统融合的课堂带进乡村。”金继芳说到。(撰稿: 杨和娟 摄影:高川童)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