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江华,8 月 19 日】8 月 19 日上午,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长山村的村民活动中心内,琅琅的问答声与轻快的音乐声交织。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湘约守护” 支教队成员许婧雯与其他支教队员一道,为当地 20 余名乡村学生带来了一堂融合历史脉络、汉服文化与古代音乐的趣味课程。本次课程旨在激发乡村学子对历史的兴趣,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并通过介绍汉服文化与古代音乐演变,引导他们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奠定初步的历史学习基础。

深耕人文素养,补齐乡村教育短板

随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提升乡村儿童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文化认知已成为乡村振兴中"扶志"与"扶智"的重要一环。支教队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当地孩子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多来源于课本片段,缺乏系统性和趣味性引导,对中华文明的整体脉络认知较为模糊。基于此,"湘约守护"支教队充分发挥队员人文素养优势,精心设计了该系列人文素养课程,旨在弥补这一教育短板,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打开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沉睡的典籍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活"起来,真正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支教队成员讲述朝代更迭时间线 张恩驰/摄)

多维互动教学,激活历史课堂生命力

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朝代穿越"环节,讲解人以宏大的历史时间轴为主线,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课件,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卷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讲解历代制度、经济变革时,注重与孩子们已知的历史故事相结合,如通过"商鞅变法"的故事阐释制度变革的意义,借助"丝绸之路"的典故说明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在名人故事环节,从屈原的爱国情怀到张骞的凿空西域,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命运通过生动讲述深深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个孩子。

(孩子们认真聆听古代音乐知识讲解 张恩驰/摄)

在"汉服之美"环节,支教队员不仅详细讲解了汉服"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的独特形制及其文化内涵,还准备了各朝代服饰的图片对比资料,直观展示从秦汉的深衣到唐代的襦裙、明代的比甲等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孩子们通过观察不同朝代的服饰变化,了解到背后反映的社会风貌与时代精神。现场展示的实物汉服更引起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纷纷上前仔细观察服饰的纹样和做工。"乐韵流芳"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从编钟的浑厚、古琴的清越到琵琶的激昂,不同朝代的代表性乐器通过音频资料一一呈现。在"听歌识曲"互动环节,当《兰亭序》等融入古典元素的现代旋律响起,孩子们侧耳倾听,踊跃举手竞猜,在寓教于乐的游戏中完成对千年乐韵的启蒙。整个教学过程中,选择题互动、实物观察、音乐鉴赏等多维互动方式交替进行,使课堂始终保持高效的学习氛围。

播撒文化种子,滋养乡村教育沃土

这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所产生的影响远超于一时的知识传授。课后观察发现,许多孩子主动围在展示的汉服和教学课件前继续讨论,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持续探索欲望。这种自发性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从侧面证明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受欢迎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沉浸式、互动性的教学方式,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

(课程结束后孩子们仍在讨论汉服文化 张恩驰/摄)

此次支教课程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实现了专业性与趣味性的统一。课程内容虽然涵盖了中国古代史、服饰史、音乐史等多个专业领域,但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使高浓度的历史文化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种突破传统支教模式的创新实践,不仅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也为乡村素质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未来,这种深度融合专业知识与互动体验的教学模式,有望在更多支教活动中推广应用,让更多的乡村孩子能够在文化的滋养中健康成长。

撰文 | 许婧雯

图片 | 张恩驰

审核 | 张恩驰 张璐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许婧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玉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89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社会实践
1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