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 (通讯员 孙圣先 余登位 郭丰)为深耕“文化寻根”的精神内核,学习土家族非遗工艺的精湛技艺,感受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魅力。2025715日至17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研究生“禹志兴农”实践团一行5名研究生在卜祥利、李龙程两名辅导员的带领下,奔赴湖北省恩施市开展“溯源非遗根脉,赓续文化薪火”主题实践活动,旨在深入探寻景区文化根源,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形式,向当地居民与游客宣传景区文化,提升景区文化影响力与知名度,促进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土司城内探古韵,华农园外续新篇

7月15日上午,实践团怀着浓厚的文化探索热情,走进承载着土家族千年文明的恩施土司城,开展文化考察活动,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历史底蕴。

沿着九进堂拾级而上,队员们触摸着斑驳的石墙,聆听土家老人讲述的土司传奇;在气势恢宏的廪君祠前久久驻足,屋檐下精美的木雕彩绘无声诉说着土司时期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实践团队员们在登土司楼、听土家歌、品土家宴、悟土司史的过程中,感受土司文化的厚重底蕴,与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产生了强烈共鸣。

图为华中农业大学暑期实践团与湖北经济学院暑期实践队交流学习 檀浩供图

实践团在土司城文化考察中,还与湖北经济学院的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对话”。两校学子围绕土家族非遗活态传承、民族文化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实践团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恩施土司城不仅是凝固的历史建筑,更是流动的文化基因,其蕴含的“天人合一”生态智慧、“和而不同”治理理念,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女儿城传土家情,博物馆寻文脉根

实践团怀着对土家族文化的好奇与探秘之心,顺利抵达恩施女儿城,先后走访了土家民俗表演区、女儿城非遗工坊、土家族婚俗展示馆等民族文化展示区,深入领略武陵山区源远流长的土家文化。

在研学过程中,成员们沉浸式体验了独特的土家文化魅力。沿着青石板街道漫步,欣赏着土家吊脚楼的飞檐翘角,耳边回荡着悠扬的龙船调,品尝着油茶汤、合渣等地道土家美食,在“看、听、尝”中感受独有的民族风情。实践队员孙圣杰感叹道:“这些沉浸式体验不仅让我们理解了土家族的文化密码,更在互动中建立了与这片土地的情感联结。”

7 月 16日,实践团抵达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博物馆。这座承载着武陵山区千年文明的殿堂,珍藏着328件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实践团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细细观摩每一件展品,并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西兰卡普织造技艺。成员们纷纷感慨道:博物馆不仅是保存历史的容器,更是激活传统文化的平台。实践队长余江东感叹:“这些展品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土家先民留给我们的文化密码,需要我们用心解读、用情传承。”

图为孙圣杰、余江东、余登位在向馆内游客发放宣传手册和3D模型 檀浩供图

规划馆探城乡策,学子承续土家韵

7 月 17 日,实践团走进恩施市城市规划馆。驻足在规划馆的光影里,那些按比例缩放的模型仿佛是凝固的时光切片。1:700 的沙盘上,清江如一条碧色绸带缠绕群山,吊脚楼的飞檐与现代楼宇的玻璃幕墙遥遥相望。 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缩影,更是土家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生长的轨迹。

听着讲解员细数模型里的每一处细节:哪座桥承载着几代人的出行记忆,哪片吊脚楼群落保留着最完整的榫卯技艺,哪片新区的规划预留了非遗工坊的位置。实践团成员们忽然读懂,这些规划里的每一处细节,其实都是土地写给土家文化的 “成长日记”,写的是对传统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底气。实践团成员檀浩不禁感慨道:“原来每寸土地的规划,都是在给土家文化写‘成长日记’,既守得住乡愁,又看得见未来。”

图为工学实践团队与湖北经济学院实践团队在土司城合影 郭福山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实践团在参观学习中不止于领略与感受,更发挥工学特色,将现代技术与传统非遗融合。成员们以土家文化元素为灵感,借 3D 打印技术设计出系列文创作品,力求为民族文化宣传推广助力,让更多人感受土家族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寻文化根脉,访土司古城,扬民族精魂。团队指导老师李龙程表示:“青年一代走进乡土、触摸文化根脉,就是在为民族精神续力。恩施的每一处景观、每一项技艺,都是活态的文化密码,我们要用青春视角讲好土家故事,让传统与现代对话,让土家文化在青春的赋能中既守得住本真,又焕发出直抵人心的时代光彩。”此次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探寻,更是青年学子肩负起非遗传承使命的具体行动,为非遗技艺的保护与发扬注入了青春力量。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禹志兴农”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江东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9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