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至8月13日,承德医学院“冀韵乡兴 匠筑新程”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前往保定、沧州、承德、衡水、唐山、邢台、张家口七地,深入田间地头与工厂车间,通过实地考察、实操体验、座谈交流等多样化形式,系统探寻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深切感受传统产业与现代元素碰撞融合的发展活力。这场实践让“服务基层”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化作脚下的泥土、手中的工具和心中的责任,真正展现青年学子扎根乡土的价值与意义。
桑葚寻味:承德农场的历史与匠心
7月9日,承德分队前往承德县北峰葚果家庭农场,开展桑葚文化深度调研。园主父亲娓娓道来“刘秀封桑葚为圣果”的历史传说,队员们不禁感慨:“原来每一颗果实里都藏着千年的故事,农耕文明的厚重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能触摸到的生活记忆。”亲身参与桑葚采摘后,队员们探访酿造工坊,系统研习从原料甄选到陈酿窖藏的全流程工艺。发酵罐里跳动的气泡,是传统技艺与时间对话的密码,老匠人对温度、湿度的精准把控,让队员们读懂了‘坚守’二字的重量。”尽管受气候影响产量波动,但农场主的坚定信念让队员们深受触动:“这份韧性正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力量,特色农业的潜力不在一时的丰收,而在对长远发展的执着。”
剪纸传情:张家口剪纸的文化自信
7月15日,张家口分队驻足于“中国剪纸第一村”蔚县南张庄村,探寻非遗剪纸的生命力。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兆明的工坊,队员们沉浸式观摩“三分刻七分染”绝技,刻刀起落间是千年的传承,染色晕染中是乡土的灵魂,‘剪纸乃心艺’,非遗不只是技艺,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印记。看到剪纸作品远销四海,实现“口袋富”与“家园美”的完美结合,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文化自信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当老手艺能撑起乡村的未来,这份自信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南张庄村生动印证了“文化兴则乡村兴”的发展逻辑,为非遗技艺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典范。
杏园增收:张家口果香的产业链
同日,张家口分队深入蔚县南马庄杏园,探究特色农产品全链条发展路径。当地构建的“统一育苗、规范种植、集中加工、品牌销售”标准化体系,让队员们直观看到“一颗杏果如何变成致富果”。从枝头到舌尖的距离,藏着乡村产业升级的密码,延长产业链不只是增加收入,更是让土地的馈赠实现最大价值。大家深刻感悟到,立足乡土资源延伸链条,不仅是农业附加值的跃升,更是乡村产业生态的重构,“这种‘靠山吃山’的新吃法,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的乡村振兴方案”。
菌菇飘香:保定大棚的生态密码
7月16日,保定分队深入菌菇种植核心区,在技术员指导下研学全链条技术体系。从观测菌菇成熟度到掌握采收标准,队员们全程实操,坦言道:“以前觉得种地靠经验,现在才知道科技能让‘土疙瘩’变成‘金疙瘩’,精准控温、无菌培育这些技术,重新定义了我们对农业的认知。”菌菇种植的实践生动印证了“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现代科技驱动传统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毛毡织梦:邢台经纬里的共富之路
7月17日,邢台分队深入“中国毛毡之乡”南宫市,探寻毛毡产业振兴逻辑。队员们聆听百年毛毡制作技艺的传承脉络,于捶打揉搓的古法中触摸到工艺承载的文化根脉与匠人精神。智能化生产线展现传统工艺的现代突围——针刺定型、数码印刷等工序的创新应用,使毛毡蜕变为高端书画毡、国潮创意包等多元产品,实现从实用品到文化载体的价值跃升。而“公司+农户”模式带动百余户村民增收的实践,更生动诠释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路径,让队员们深刻感悟到:传统工艺的振兴,既是守护文化基因,更是驱动乡村致富的引擎。
酒香传承:衡水老白干的千年匠心
7月19日,衡水分队深入衡水老白干酒业,探寻民族品牌传承与创新。在第六、第十酒坊,队员们观摩国家级非遗“老五甑工艺”,续糟配料的精准、分层蒸馏的讲究,每道工序都是老祖宗的智慧,这种对极致的追求,正是民族品牌的底气。从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化企业的跨越,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民族工业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这份传承里有责任,更有担当。”在中国白酒地缸发酵博物馆,队员们通过深入探究独特的陶缸发酵工艺,深刻了解了老白干“醇香清雅、甘冽丰柔”独特风味背后,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交融的文化密码与技术内核。
板栗赋能:唐山山间的科技农业
8月3日,唐山分队深入遵化市,探寻板栗产业现代化转型。在双福板栗合作社,智能分级筛选系统、自动化脱壳流水线等现代化设备构成的闭环生产体系,以工业级精度驱动农业智能化工业化发展,以标准化生产锻造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撑。在有机板栗基地,生态种植与科技赋能的协同发展,让实践队队员感悟到:“春栽秋收的农耕智慧,遇上现代科技的加持,方能收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双重馈赠的双赢。”板栗产业的全链条发展,正是“科技为翼、生态为基”的生动写照,“乡村振兴,既要守住绿水青山,也要插上科技的翅膀”。
建材革新:沧州砼晟的低碳实践
8月10日,沧州分队深入河北砼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聚焦混凝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破局之道。从原料配比的精准调控到智能化搅拌系统的高效运转,从养护环节的效能优化到成品检测的严苛标准,全流程现代化生产体系尽显精密制造的工业水准,令队员们深刻感知传统建材产业的迭代升级。低碳胶凝材料实验揭示的“降碳不减质”路径,令队员们深有感触:“科技创新不是口号,而是能实实在在破解发展难题,河北砼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实践为制造业转型提供了范本。”该公司以科技利刃破开高耗能桎梏,不仅为混凝土行业开辟绿色转型新路径,更树立了制造业践行“双碳”战略的新标杆。
玻璃焕彩:沧州车间的绿色转型
8月13日,沧州分队走进河间市申中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探寻传统玻璃产业绿色转型与创新升级的突破路径。碎玻璃高比例回收的循环模式,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绿色发展不是成本负担,而是能创造价值的新动能。”传统吹制技艺的匠心传承与智能生产线的高效运转形成鲜明对照,让队员们深刻体悟“新质生产力”对制造业的赋能逻辑——既守护技艺根脉,更以科技突破效能边界。座谈会上,围绕熔窑节能优化、智能质量检测系统应用等前沿议题的深度交流,不仅碰撞出产学融合的创新火花,更揭示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必然趋势。
七地实践交织共绘出一幅立体鲜活的河北省基层各产业振兴长卷。从田间地头的生态农业到车间厂房的绿色制造,从传统工艺的守正创新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队员们深刻洞悉“产业为基、文化为魂、科技为翼、医学为脉”的乡村振兴内在逻辑,深觉这场实践让青春与乡土紧密相连,未来必携实践淬炼的洞见深耕基层,以医者仁心护佑乡土安康,用青春热忱赋能乡村振兴,以青春之力托举民族复兴的时代宏图。
撰稿:刘程磊 谢知言 刘铭俊
图片:巩祥烨 鲍野臣亓 杨然 方泽盈 李炜清
审核:于淼 柴爽 高妍夏 刘桐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程磊 谢知言 刘铭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程磊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