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平顺县,前几日刚下过一场小雨,空气里还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十点的阳光像融化的金子,泼洒在太行山的褶皱里,驱散了晨雾,将山村照得透亮。我们的大巴车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车轮碾过湿润的碎石,发出细碎的声响。路旁的野草挂着未干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转过最后一个急弯,车停在一片灰瓦房前,一片开阔的田地突然闯入视野。错落的地间,几个戴草帽的身影正弯腰忙碌,远看像散落的棋子。车停在路边上,惊起了几只正在啄食的麻雀。

田野里农户阿姨正弯着腰整理晾晒的参。听到车声,她直起身子,用手背擦了擦额角的汗珠。"可算来了,"她笑着向我们招手,围裙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快进屋喝口茶,这一路颠簸累了吧?" 

推开厚重的木门,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照进来,在地上画出一道明亮的光带。墙角整齐地堆着几筐刚采收的参,散发着淡淡的药香。灶台上的铁壶咕嘟作响,农户利落地取出大水壶,抓了一把自家晒的党参须放进去。热水冲下的瞬间,那些蜷曲的根须在水中舒展,像跳起了优雅的舞蹈。 

"趁热喝,"农户阿姨把纸杯递过来,碗底沉淀的根须像一幅写意的山水,"这是我们山里人的待客之道。"茶汤清澈透亮,入口时的微苦很快化作回甘,让人想起雨后山间清新的空气。

喝完茶,农户阿姨取下挂在墙边的草帽,帽檐已经被太阳晒得泛白。"走,带你们去看看地里的宝贝。"她边说边利落地挽起袖口,露出小麦色的手臂。 

▲图为农户阿姨带我们去看地里的宝贝

阳光毫不吝啬地洒在田野上。走在田埂间,能闻到泥土混合着青草的芬芳的参田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像一块块精心缝制的补丁。有的地块铺着金黄的桔梗,远远望去像是给大地盖了层温暖的毯子;有的覆盖着黑亮的地膜,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 

"来,摸摸看,"农户阿姨蹲下身,粗糙却灵巧的手指轻轻拨开松软的土层。几只瓢虫惊慌地爬开,在泥土上留下细小的足迹。她小心翼翼地托起一段党参根须:"这宝贝娇贵着呢,土要松软得像棉花,但不能太干。"阳光透过草帽的缝隙,在她脸上洒下跳跃的光点。 

她指着桔梗覆盖的地块,正要说话,一阵调皮的山风掠过,卷起几片桔梗在空中打着旋儿。农户阿姨笑着摇摇头,把被风吹乱的头发别到耳后:"这法子什么都好,就是经不住风闹。" 

图为农户阿姨带我们近距离观察参

在覆膜的地里,她轻轻掀起地膜一角,顿时飘出一股湿润的泥土气息,混合着参特有的清香。"黑膜能治杂草,"她的手指轻柔地抚过嫩绿的叶片,"可夏天太阳毒,得常来给它们透透气,就像照顾孩子一样。"

午后,天空忽然暗了下来。远处的山脊上,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般晕染开来。

我们乘坐上大巴赶往参基地,豆大的雨点已经开始砸在车窗上,水珠在窗面炸开,又迅速被风扯成蜿蜒的溪流,将窗外的梯田、农舍和远山晕染成模糊的水彩画。车里明亮的灯光在阴雨天显得格外温暖。

很快我们就到达了参基地,杨主任热情地给我们讲解每道工序,他的声音在机器的嗡鸣中时隐时现。在新产品展示区,玻璃柜里的参制品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我们一直在尝试新花样,"杨主任拿起一包参茶,包装上的党参图案在雨天的光线下显得格外鲜活,"不过这保鲜的门道,还得继续琢磨。"

▲图为杨主任热情地给我们讲解工序

天色渐晚,我们也准备返程。临别时,杨主任从一旁拿出一个小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几根带着泥土清香的参须。"拿着,"他把布包塞进我们手里,"读书费神,这个能提提精神。"

回程的车上,雨丝在车窗上织成朦胧的纱帘。远处的山峦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长卷。我摩挲着口袋里还带着体温的党参须,想起农户阿姨蹲在田埂上的身影,想起她说"种参就像养孩子,得用心"时眼角的笑纹。

雨幕中的山村渐渐模糊,但那些铺着桔梗的田地,那些覆着黑膜的地块,车间里忙碌的身影,还有那碗清亮的党参茶,都深深印在了记忆里。这一天的经历,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门种植技艺,更是一代代农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坚守。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姚佳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姚佳昊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72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
三下乡
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