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实践团前往山东省龙口市诸由观镇“乡村振兴示范村”——西河阳村开展调研。实践团重点调研西河阳村的古建筑群落、民俗文化、非遗技艺及特色产业,通过探访古建筑、观摩民俗体验馆、调研非遗项目、深入粉丝生产车间及开展人物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古村落的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现状。

一砖一瓦藏历史,一剪一拓显匠心。西河阳村秉持 “文化为根、产业为脉” 的发展理念,推动传统与现代交融,打造新农村建设的生动样本。

行走在古村街巷,探寻非遗技艺的传承

西河阳村的古建筑群以青砖黛瓦为特色,错落分布于村落之中。实践团成员沿青石板路探访,观察古建筑墙体砖石纹路,感受其承载的历史积淀。

村内民俗体验馆陈列着剪纸、鱼拓等非遗作品。鱼拓作品通过墨色浓淡变化呈现出鱼鳞的层次感,剪纸作品则以精细技法刻画花鸟鱼虫形象。实践团成员对这些传统技艺作品进行了细致观摩,了解其创作过程与文化内涵。

探访粉丝生产车间 见证传统产业升级

随后,实践团前往村内粉丝生产车间,与龙口粉丝非遗传承人深度对话,系统调研学习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融合实践。企业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粉丝生产的发展变迁:从初创时期150多人依赖手工劳作,日产仅 4 吨的生产规模,到如今依托机械化升级,30 名工人即可实现日均 15-16 吨的产能,生产效能实现跨越式提升,印证了 “老手艺” 与 “新动能” 的深度融合。同时在生产周期上也有明显突破,通过冷库冷冻定型技术与自然晾晒工艺的协同运用,构建起全年生产格局,仅保留一个月的季节性休整期,以技术创新打破时空限制。市场渠道的布局则凸显实用性考量,基于外贸出口的实际需求,采用大包装规格优化物流成本,形成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供应链体系

校地共建育人平台 搭建乡村振兴桥梁

为深化校地协同机制,搭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平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与青年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实践团与西河阳村联合举行 “乡村振兴育人基地” 授牌仪式,为高校学生提供接触乡村基层、了解发展需求的实践载体,助力青年学子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实践结合,为村落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这次西河阳村调研,实践团走过青砖黛瓦的街巷,触摸剪纸、鱼拓等非遗技艺,了解粉丝产业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的变迁,切身感受到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的蓬勃活力。未来,生命学院将以 “乡村振兴育人基地” 为支点,深化校地协同,推动智力资源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引导青年学子以学识赋能实践,为非遗薪火注入青春智慧,为产业升级贡献青年力量,让古村焕新的故事持续书写,让 “银丝” 文脉绵延不息。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3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