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8月24日清理楼内堆聚物开始到现在,我们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大家凝心聚力,无私奉献,才换来今天聚星楼面貌的重大改变。”福建省漳州市岱东村书记游其平介绍道,谈起聚星楼的重建,他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据悉,福建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而位于云霄县陈岱镇岱东村的聚星楼则是漳州市的名楼之一。

7月28日至8月1日,为推动文物的活化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引导青年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福州工商学院“仁心暖霄”实践队走进福建省漳州市聚星书楼,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非遗传承”为底色,“爱国教育”为脉络,惠及聚星书院的50余名学生,旨在以非遗文化为载体,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趣味课堂:解读土楼“活”历史

在聚星书院,实践队充分利用工程造价专业的优势,聚焦聚星楼里的非遗文化,结合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

活动以“画出我心中的聚星楼”为导入,设计多种知识文化游戏:“画出我心中的聚星楼”启发兴趣,“建筑拼图”拆解土楼构造、“材料解密”还原明代“砖石混砌、收分稳基”技艺,将抽象的建筑与非遗文化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任务。“我终于知道了聚星楼是怎么建成的了!”四年级的学生陈雅茹课后分享道。“土楼还经历过什么啊?”五年级杨雨晨则向队员们主动追问土楼历史故事。在游戏中,非遗建筑文化知识实现了具象化的传递。

图为陈铭硕为学生讲解游戏规则。

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土楼厚重的历史文化下深藏的爱国内涵?实践队选择以历史发展为切入点,给孩子们上一场特殊的爱国教育课。“小朋友们,聚星楼非常坚固,即使在1918年广东南澳发生的7.25级地震中,它也只震裂了楼墙几道缝隙,但1939年农历7月9日却遭到侵华日寇飞机的轮番轰炸,将圆楼西南角炸塌。”在聚星楼遗址,队员周语欣结合楼体弹痕为孩子们上“行走“的爱国课。她借助“地震未塌、战火损毁”的对比,串联陈少华将军守护文化遗产事迹,讲述土楼重建的不易,让学生们在触摸修复砖缝时,直观感知“家国守护”的传承脉络,厚植爱国情怀。

图为聚星书院的孩子们在聚星楼前参观。

墙绘农耕:活化文明农基因

实践队深知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而珍惜粮食是千百年来农耕文明的底色,他们秉持着“从细微处做起”的理念,在征得书院院长曾洪森的同意后,带领书院的学生们在外墙上画出稻米从种子到一碗米饭的过程。20米长的墙绘,把非遗传承延伸到生活日常,让农耕文明从历史课本里“走出来”,拆解成可视的“生命教育课”。

实践的尾声,为让孩子们进一步明白珍惜粮食的重要性,队员们开展了“光盘行动”小课堂,结合墙绘讲述袁隆平院士的“禾下梦”,让“珍惜粮食”不再是空洞说教。院长曾洪森在活动结束后说:“还是年轻娃娃有办法,用这面‘会讲故事的墙’,让我们书院的孩子们理解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啊!”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墙绘前合影留念。

从土楼课堂到墙绘实践,从历史解码到爱国共情,福州工商学院实践队用行动证明:非遗传承不必“端起老架子”,爱国教育何须“板起脸说教”。实践队队长陈佳慧表示:“我们在本次实践中传播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未来,我们将会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依托好专业优势,持续发掘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用青春力量助力非遗传承,把爱国之心化为青春之行,用实践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