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城市学院“琉韵童心”实践团赴淄博市博山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非遗传承+儿童教育”为双核心,通过实地研学深耕琉璃技艺,再将所学传递给儿童,既为博山琉璃非遗技艺播撒青少年传承的种子,也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践行非遗传承的时代责任。

深耕非遗沃土,青年学子探寻琉璃技艺密码

为深入理解博山琉璃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实践团首先开启了“研学之旅”。成员们走进博山琉璃工坊、非遗展厅等实地,通过聆听专业讲解,系统了解琉璃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及文化内涵——从矿石原料的甄选到熔融塑形的火候把控,从传统“套料”“搅胎”技法到现代创新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让队员们感受到非遗技艺的厚重与精巧。

实践团还专门走访了多位琉璃匠人,通过面对面采访,记录他们与琉璃相伴数十年的坚守故事。“一块琉璃从高温中诞生,要经过几十道工序,考验的不仅是手艺,更是耐心。”一位老匠人朴实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的匠人精神。通过亲手体验简单的琉璃塑形环节,队员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难度与魅力,也坚定了将这份技艺与文化传递下去的决心。

播撒传承种子,非遗课堂点亮儿童童心

在深入研学的基础上,实践团将所学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面向当地儿童开展“琉韵童心”非遗课堂。课堂上,队员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博山琉璃的历史故事,通过展示研学中收集的琉璃样品、制作过程视频,让孩子们直观感受琉璃的“千变万化”。

为激发儿童兴趣,实践团还设计了互动环节:通过手绘琉璃纹样、模拟琉璃塑形小游戏等方式,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表达对琉璃的理解。孩子们的惊叹与好奇,成为非遗传承最鲜活的动力。队员们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建立对本土非遗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为博山琉璃的传承培养潜在的“青少年力量”。

此次实践活动中,青岛城市学院“琉韵童心”实践团以“学”与“传”为纽带,既让青年学子成为非遗技艺的“学习者”,也让他们化身文化传承的“播种者”。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博山琉璃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以青年担当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撰文:吕星)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