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郭家桥乡,田畴间藏着不少“科技密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塞上兴农”调研队(队员:马成 李瑞杰 王晨阳 马应萍 田一骏 何天悦 董馨怡 朱煜)循着《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指引,钻进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解码水利技术如何给乡村发展“解渴”“提效““增收”。
图为团队与工作人员在大棚合影苦水河的“活水”:浇出田野新希望
以前浇地得看天,现在黄河水顺着渠直接到地头!”站在苦水河引黄灌溉区,队员们看着清澈的黄河水沿着渠道漫过田垄,滋润着绿油油的作物。曾经困扰农户的“灌溉难”,如今被这股“活水”轻松化解。田埂上,玉米拔节、瓜果飘香,队员们俯身触摸饱满的麦穗,仿佛摸到了水利技术带给土地的“生命力”。
图为工作人员向队员讲述引黄工程智慧平台“云管家”: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
“土壤墒情18%,建议今日灌溉量每亩30立方米。”在宁夏智慧水利四级监测平台前,一组组实时数据跳动在屏幕上。工作人员指尖轻点,全乡的灌溉情况便一目了然。队员们盯着屏幕里的土壤湿度曲线、作物需水模型,恍然大悟:“原来灌溉也能‘算着来’!”这个藏在后台的“云管家”,让用水效率提上去了,农户的成本降下来了,科技的温度,就藏在这些精准的数字里。
图为工作人员向队员讲述智慧水利检测平台大棚里的“魔法”:旱地长出“金果果”
谁能想到,曾经只能种玉米的旱地,如今成了“聚宝棚”?在郭家桥乡示范园区,改造后的大棚里藏着“秘密武器”——滴灌支管像毛细血管般铺在地表,精准地把水送到无花果、番茄的根系。“以前一亩玉米挣千把块,现在这棚葡萄能挣三万多!”农户的话里带着笑意。
图为大棚培育的农产品
队员们看着枝头沉甸甸的果实,明白了:水利技术不仅改得了土地,更能改得了日子。校友的“田间课”:把论文写在黄土地上
图为队员正在宣传农产品
“当年我们在这里试滴灌,老乡们都怕‘瞎花钱’,现在个个追着问新技术!”几位扎根当地的西农校友,带着队员们走田埂、看水渠,讲起推广水利技术时的故事。从“诚朴勇毅”的校训到“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实践,校友们用亲身经历给队员们上了生动一课:课本里的“水利现代化”,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让老乡们腰包鼓起来的实在办法。
图为调研队与西农校友合影
走出郭家桥乡,队员们的笔记本里记满了数据,心里却装着更多思考:当水利技术扎根田野,不仅能浇活庄稼,更能浇开乡村振兴的花。这场“探秘”之旅,让他们读懂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科技赋能,从来都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带着泥土的温度,结出希望的果实。
撰文:马成 李瑞杰
图片:王晨阳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成 李瑞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