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月上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塞上兴农”调研队(队员:马成 李瑞杰 王晨阳 马应萍 田一骏 何天悦 董馨怡 朱煜)深入吴忠市东塔寺乡白寺滩村,聚焦以大青葡萄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开发。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种植基地、与村集体工作人员及农户深入交流,探寻这座“葡萄特色村”的产业振兴密码。
走进白寺滩村,连片的葡萄架沿田埂铺展,翠绿叶片间垂着饱满的大青葡萄,农户正俯身查看果实成熟度。村集体工作人员介绍,凭借充足光照、适宜的沙壤土,以及便利的引黄灌溉条件,白寺滩村已将大青葡萄打造成“当家产业”——便利的引黄灌溉不仅保障了葡萄生长期的精准用水,村里近年还在合作社推动下,引入了小型滴灌支管,让每株葡萄根系都能“喝到恰到好处的水”。
图为白寺滩村大青葡萄培育大棚
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近2000亩,主打“龙二大青葡萄”品种,不仅获评吴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还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亩均产值达2.8万元,较传统作物收益大幅提升。“从选种、修剪到灌溉,我们都有统一标准,还定期邀请农技专家指导,保证葡萄脆甜口感。每年成熟季,收购商主动上门,农户根本不愁销路。”
图为工作人员向队员讲解发展营销模式
调研队还发现,白寺滩村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分散土地资源,为农户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支持与销售渠道,有效降低了种植风险。同时,村里借助短视频平台宣传,让“白寺滩大青葡萄”成为小有名气的地域特色品牌。“以前种玉米,一亩地撑死赚千把块,供孩子上学都紧巴;现在葡萄一亩能挣两万多,去年刚给家里换了新冰箱,今年打算再添台收割机!”一位种植户的话,道出了特色产业给村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
图为白寺滩村农家乐特色标语
“看到农户说起亩产增收时眼里的光,突然懂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意义。”调研队队员王同学蹲在葡萄架下,手里捏着刚摘下的葡萄感慨道,“我们在课堂上学的‘规模化种植’‘产业链延伸’,在这里变成了能让老乡们增收的具体办法。尤其是引黄灌溉的水脉如何通过滴灌支管滋养出这串串葡萄,让我对‘水利赋能农业’有了更鲜活的理解——原来课本里的‘精准灌溉’,真能让土地结出更甜的果实。”
图为农民培育的大青葡萄
队员李同学则对合作社模式印象深刻:“一开始觉得‘村集体+合作社’只是个政策概念,直到看到农户拿着统一采购的种苗、用着标准化灌溉设备,才明白这种模式真能解决散户的痛点。比如合作社提到‘滴灌设备后期维护缺技术’,这正好和我们专业课学的‘农田水利设施运维’相关——回去后想针对这类问题做个小研究,看看能不能设计一套简单易懂的维护手册,让老乡们用得更省心。”
图为队员参观葡萄培育基地
此次白寺滩村的调研,不仅让队员们看到了特色种植的富民潜力,更让大家意识到:水利不仅是“灌溉的渠”,更是“产业的桥”。接下来,调研队将继续聚焦“水利如何为特色农业护航”,把这里的经验与其他乡镇的实践对比分析,为农业水利现代化提供更具体的青春方案。
图为队员在白寺滩村合影
大家纷纷表示,要把这次实践的所见所感转化为学习动力,未来用更扎实的专业能力服务“三农”,让更多乡村像白寺滩村一样,长出属于自己的“致富果”。
撰文:马成 李瑞杰
拍摄:王晨阳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成 李瑞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