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上午,江华瑶族自治县长山村村委会的教室里暖意融融,一场别开生面的“敦煌藻井文化课堂”在此开启。作为中南大学“湘约守护”支教实践团的支教第一课,课堂以敦煌藻井知识讲解与团扇绘制实践为核心,让乡村孩子们在触摸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千年艺术的魅力,为乡土课堂注入文化养分。
藻井知识入童心,千年智慧巧解读
课堂上,支教老师以生动的语言为孩子们揭开敦煌藻井的神秘面纱。从“藻井因形似水井、刻有藻类纹样寓意防火”的名称由来,到“圆形套方形”所蕴含的“天圆地方”古老哲学;从青绿为主、点缀金色的矿物颜料奥秘,到莲花、飞天、宝相花等纹样承载的吉祥寓意。老师将复杂的文化知识拆解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
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深深吸引了课堂上的每一个孩子。他们有的托着腮帮子,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古老的传说;有的则迫不及待地高高举起小手,提出自己天马行空的问题。在他们清澈的眼眸里,闪烁着对传统文化浓浓的好奇与渴望。原本只存在于书本和电视上的遥远敦煌,此刻仿佛变得触手可及。
团扇绘制传文脉,创意巧绘“小藻井”
知识讲解过后,动手实践环节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支教老师为大家分发团扇、颜料和画笔,鼓励孩子们将课堂上学到的藻井元素融入创作。有的孩子严格遵循对称原则,在扇面中心画出层层绽放的莲花,重现藻井的经典纹样;有的大胆创新,用鲜艳色彩勾勒出简化的飞天形象,让灵动之美跃然扇上;还有的结合乡村生活,将藻井轮廓与身边的花草相结合,赋予传统图案新的乡土气息。老师在孩子们中间穿梭指导,纠正线条的对称角度,建议色彩的搭配组合,教室里时不时响起“老师你看我画的像不像”的雀跃提问。
小小团扇,绘就童心里的敦煌
木桌上,摆满孩子们绘制的团扇。色彩大胆碰撞,紫与黄交织出神秘花团,粉底色上,绿白花瓣绽出清新;几何线条或规整、或俏皮,把藻井的对称美学,化作童心里的自由图案。
没有完全复刻敦煌藻井,却让传统纹样,在稚嫩笔触里生了新的根--像把千年敦煌的光,揉进乡村孩子的心中,每一笔“不像”,都是他们与传统文化对话的独特模样。
当孩子们握着自己绘制的藻井团扇相互展示时,小小的扇面不仅成了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成了童心与创意的“舞台”。这堂支教第一课,以文化为桥,让敦煌藻井的千年魅力在乡村课堂落地生根。未来,中南大学“湘约守护”支教团将在长山村继续带来更多元的课程,让多样知识与乡土童年相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探索世界、拥抱成长的种子,助力他们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撰文 | 黄千一
图片 | 许婧雯
审核 | 张恩驰 张璐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千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玉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