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河海大学110周年校庆,追溯学校治水救国、治水报国、治水强国的奋斗历程,传承“献身、求实、负责”的河海精神,5月至7月,8名河海里尔学院学子组成“三代河海人,一部河海史”校友访谈实践团,以校史研学、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形式,开展“大哉河海,共迎百十”专题实践活动。
回溯先驱足迹,探寻救国初心
6月22日,实践团走进校史馆开展沉浸研学活动。在张闻天任教时期的教材手稿前,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与修改痕迹,让学子们直观感受到前辈学者严谨治学的态度;通过档案翻拍资料与时间轴梳理,1952年华水建校批文背后的时代背景与决策故事被缓缓揭开,大家对学校诞生的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7月20日,实践团先后走访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参观南京长江大桥,在实地探访中追寻茅以升等治水先驱的足迹。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史料展示了早期水利工作者克服设备短缺等困难开展研究的历程,南京长江大桥的钢铁架构间则镌刻着老一辈工程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的实践担当,让学子们深切体会到治水先驱“为救国而治水”的初心。
图为实践团赴校史馆研学
图为实践团赴南京水利研究院参观
对话中流砥柱,感悟报国担当
5月28日,实践团采访了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退休的毕霞教授。教授结合自身数十年教学生涯,讲述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将育人与国家水利事业需求紧密结合,从课堂教学到实践育人,从学术研究到社会服务,生动展现了“治水报国”理念在校园中的传承脉络。7月15日,实践团以线上形式专访了中水北方技术骨干袁先生,袁总工围绕水利工程一线实践、技术创新等话题展开交流。受访者分享了在重大水利项目中攻克技术难题的经历,提到“每一个数据都要反复核验,每一个方案都要考虑长远”,其话语中透露出的责任意识与专业精神,成为鲜活的“报国教材”。
图为实践团采访毕霞教授
聚焦青春接力,传承强国使命
7月31日,实践团与2020级本科生曹钰涵展开对话。作为新时代河海青年,曹钰涵结合自身参与的水利志愿服务经历,分享了对“强国一代”责任的理解:“前辈们用双手筑就水利根基,我们要用知识与创新为其注入新活力。”这场青年对话,让实践团成员更清晰地认识到,传承河海精神不仅是回望历史,更是要在当下的学习与实践中接力奋斗。
图为实践团与2020级本科生曹钰涵展开对话
通过系列实践活动,河海里尔学院学子深入触摸校史脉络,真切感悟到“献身、求实、负责”的河海精神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一代代河海人血脉中的行动指南。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感悟,在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继续践行初心,为国家水利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王帝)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