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至24日,北京理工大学睿信书院赴方山支教实践团一行,深入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开展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值此北京理工大学与方山县定点帮扶十周年之际,实践团秉承校地合作精神,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以支教为纽带,以调研为路径,将青春智慧融入方山大地,用心书写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答卷。

一、 多维课堂点燃求知火种,播撒智慧之光

实践团为方山暑期学校的孩子们打造了一套 “成长课程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让知识与兴趣深度融合。趣味数学课堂上,队员们用生活场景解读抽象原理,孩子们在互动中走近数学;航天科普课上,宇宙图卷徐徐展开,让方山的孩子知晓星空之外的奥秘;计算机语言课上,简单代码化作跳动字符,点亮孩子们对数字世界的好奇;语文课上,苏轼诗词如清风拂面,传递千年豁达;艺术课里,舞蹈、话剧与画笔交织,孩子们用五彩线条勾勒心中的 “大国重器”。

每堂课都以“蹲下来倾听”为准则,将知识转化为孩子熟悉的场景——用星星讲解宇宙航行,借游戏理解数学逻辑。当低头的小姑娘首次举手、孩子们追着询问次日课程时,实践团深知:支教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知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图为支教实践团王喆仕同学在开班第一课上讲解艺术鉴赏课程

二、实践课堂:在田野间读懂成长

7月18日,实践团带领孩子们走进晋宝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上了一堂特殊的劳动教育课。孩子们在农业机械旁观察播种齿轮运转,在田间听农民伯伯讲解玉米育种与生长,在冷冻锁鲜生产线听北理工派驻胡堡村陈飞书记解析技术原理。

泥土的清香、玉米叶的触感、拔节秸秆的粗糙…… 这些鲜活体验让 “玉米”从课本名词变成可触可感的生命。实践团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懂得每颗玉米粒都裹着风雨,每口清甜都浸着等待,在心底种下对土地馈赠的敬畏——这份认知,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分量。

▲图为支教实践团带领孩子们在晋宝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劳动教育

三、文旅调研:为乡土文化寻出路

实践团先后走进张家塔村、北武当山开展文旅调研:在青石古道间细品“德”字壁画与古村故事,询问保护开发情况;登北武当山感受自然与人文交融,聚焦可持续发展。

在方山县文旅局“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成果展”上,队员们看到北理工设计的文创产品:“德”字笔画化作书签弧度,窑洞窗棂纹样成了冰箱贴暗纹…… 这些巧思让沉睡的文化符号苏醒。实践团认为,调研的深意正在于此——用创意为乡村架桥,让山里的故事走出山外,让年轻人带着新想法回归。

▲图为支教实践团与北京理工大学派驻方山县欧阳哲县长和派驻方山县胡堡村陈飞书记合影

四、精准帮扶:把需求写进行动里

聚焦乡村教育痛点,实践团在圪洞镇商贸社区居委会为留守儿童提供一对一学业辅导,倾听他们的心声与困难。通过与社区薛晓艳书记的深入访谈,团队详细了解了当地留守儿童现状与需求,并将真实困境写入调研报告,力求为方山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提出精准、可行的建议。

此外,团队还走访方山县电商中心,与电商中心张建飞主任深入探讨“职业教育+电商实践”等创新模式,为当地电商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并在暑期学校开展问卷调查,科学评估教学效果,为未来优化课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图为支教实践团成员在调研帮扶后与留守儿童们合影

五、尾声:让双向奔赴结出果实

北京理工大学睿信书院赴方山支教实践团十天的实践虽短暂,却意义深远。北理工睿信书院学子在方山的课堂上倾注心血,在田野间躬身实践,在调研中深入思考。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校地协同帮扶的坚实纽带。孩子们清澈的眼神、村民们质朴的讲述、乡土间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样滋养着每一位实践团成员,让他们对教育、对乡村、对责任有了更深的体悟。

这次方山之行,是青春的奉献,更是双向的成长与照亮。实践团成员们表示,他们将带着方山的需求与故事继续前行,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切实行动,让今日播下的希望种子,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持续为方山的全面振兴注入生生不息的北理工青春力量。

▲图为结班仪式后支教实践团与欧阳哲县长、陈飞书记以及班上的部分孩子们合影

图片 | 北京理工大学睿信书院赴方山支教实践团

撰文 | 孔乾睿

审核 | 连新宇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孔乾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孔乾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85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