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起落,绣出千年岁月;丝线交织,传承文化根脉。2025年7月16日,艺韵非遗突击队满怀期待地踏入潮州市湘桥区的谢秀华潮绣馆,一场与非遗文化的深度对话就此展开。

图为传承人谢秀华女士向突击队队员介绍展示作品

推开绣馆大门的瞬间,队员们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满室流光溢彩,一幅幅潮绣作品似有生命般鲜活夺目。金线绣就的巨龙张牙舞爪,鳞片在光影下闪烁;彩线勾勒的牡丹层层叠叠,花瓣仿佛带着晨露绽放。这些作品将潮绣“金碧辉煌”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穿越时空的艺术长廊。要知道,潮绣与广绣总称粤绣,和苏绣、湘绣、蜀绣并列中国四大名绣,能有这般惊艳呈现,正是其深厚底蕴与精湛技艺的体现。

图为传承人谢秀华女士向突击队队员介绍展示作品

在这里,队员们认识了广东妇女十四大代表、潮绣传承人谢秀华。说起与潮绣的缘分,谢秀华眼中满是温柔。原来,自五六岁起,她的生活便与绣花框、银针彩线紧紧相连。儿时的记忆里,外婆和妈妈常常召集邻里妇女围坐刺绣,深夜里此起彼伏的穿针声,成了她童年最熟悉的“摇篮曲”。看着长辈们熬夜赶工、指尖磨茧,她曾心生抗拒,可当自己亲手完成第一幅作品时,那份从心底涌出的成就感,彻底点燃了她对潮绣的热爱,从此踏上了这条传承之路。

图为突击队队员采访传承人谢秀华女士

“潮绣的妙处,就在于一个‘活’字。”谢秀华一边展示作品,一边向队员们介绍。潮绣始于唐代,明清时尤为鼎盛,流传国内及东南亚,如今能见到最早的潮绣,是潮州开元寺内的装饰品与佛像 。不同于其他绣种,它以立体绣法独树一帜。绣制龙凤时,金银线要经过数十次堆叠,才能让鳞片和羽毛呈现出立体感,远看仿佛下一秒就要破空而出;绣荔枝时,需先用绸缎塑形,再用丝线细密缠绕,连果壳上的凸起纹理都清晰可见。这般精湛技艺,让每一幅潮绣作品都充满了灵动的生命力,也难怪深受潮汕人民追捧。

而且潮绣讲究构图匀称,品种分日用品、欣赏品、剧服三种,形式有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珠绣四大类,针法更是多达六十多种,像“过桥”“銮乾”“历艮”等,每一种都藏着独特匠心。

图为传承人谢秀华女士向突击队队员介绍展示作品

每一幅潮绣作品,都是潮汕文化的缩影。麒麟送子的图案,寄托着家族兴旺、子孙成才的期盼;金龙鱼的绣样,则寓意着多子多福、生活富足。这些承载着美好寓意的绣品,常常出现在潮汕的婚庆、节庆场合,既是装饰,更是情感与祝福的传递。

图为谢秀华潮绣馆中的金龙鱼绣样

而谢秀华发起的海内外潮人接力活动,更为潮绣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根绣线,跨越万水千山,从潮汕故里传递到海外各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潮人接过绣针,每人绣上关键一针,共同完成一幅饱含深情的作品。这一针一线,串联起全球潮人的文化乡愁,让潮绣成为凝聚情感的纽带;跨越国界的接力,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彰显,让潮绣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独特光彩。2006年潮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样的传承创新,正是让这份遗产持续闪耀的动力。

图为传承人谢秀华作示范图为突击队队员体验潮绣

如今的谢秀华潮绣馆,早已成为非遗传承的沃土。暑期实践研学课堂里,孩子们稚嫩的小手捏着绣针,认真学习基础针法,在一针一线中感受非遗魅力;公益课堂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领略潮绣的独特魅力。在湘桥区的校园里,从幼儿园的趣味贴布绣到中小学的系统针法学习,潮绣教育体系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孩子与潮绣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曾有年轻人受新兴行业吸引,但疫情后,不少人重新回到绣架前,重拾这份古老技艺。谢秀华也不断探索创新,将潮绣与新中式家居、现代文创产品结合,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次探访,艺韵非遗突击队的队员们不仅领略到了潮绣的独特魅力,更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担当。未来,队员们将带着此次探索的收获,化身非遗文化的传播者,让潮绣这颗非遗明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为传承人谢秀华女士与突击队队员在谢秀华潮绣馆的合照

图片:李  翀 李钰媃

文字:邹佳杏

编辑:邹佳杏 王镘纯

初审:汪莹莹

复审:石君红

终审:童秀萍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梓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梓妍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50 赞
参与评论
点击右上角 可以收藏和分享给朋友哦~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