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5年7月7日至7月11日,苏州大学文学院传统文化公益课堂“书页摇云色,荷香润稚声”实践团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善港村开展了丰富生动的线下实践活动。
实践团队深耕专业所长,以传承传统文化为脉络,匠心设计多元课程,带领孩子们品味“善”文化韵味。同时,将手工实践与理论知识相融合,引导孩子们制作手工模型、绘制主题海报、书写“善友能量卡”等。善港村兴村特岗书记王斌说:“与苏州大学协办的传统文化公益课堂是我们每年暑期活动的保留项目,今年报名人数又创新高,村内儿童反响热烈。”
实践团队以善文化推广为核心主题,收集古代诗词,深度解析古诗词中体现的各种各样的“善”,而与甲骨文的结合是本次活动的最大创新点。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团队深度挖掘古诗词的“善”脉络。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伐薪烧炭南山中”的悲悯心境、“不辞羸病卧残阳”的奉献精神融入教学,借诗词传递“善”的温度。同时,拓展至《驯鹿》对自然生灵的珍视、《抱朴子》蕴含的修身向善哲思,还有“六尺巷”礼让和睦的典故,以多元内容织就“善”文化网络。团队成员从谦让善怀升华到善济天下,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孩子们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在进行《驯鹿》授课。刘佳烨 供图。
实践团队事先准备了甲骨文卡片,以便更加直观地为孩子们讲解。“厦”字甲骨文线条错落,恰似茅屋轮廓,孩子们瞬间读懂杜甫诗中的“广厦”所承载的庇护之意;“食”字的甲骨文像盛满食物的容器,配合《卖炭翁》的讲解,让“身上衣裳口中食”的艰辛更显具象;“善”字甲骨文蕴含古人对美好品德的期许,一笔一画间,孩子们便可触摸到“善”文化的根源。授课志愿者声情并茂的讲述,使生硬晦涩的古文字跃然纸上,让最初对甲骨文怀有“畏难”情绪的孩子们轻松掌握。彤彤说:“每一个甲骨文都好像一副古代人的画,今天讲的‘善’字就是一只吉祥的小羊。”
图为团队成员讲解“食”甲骨文特写。刘佳烨 供图。
授课之余,团队成员精心设计了多样的手工实践和游戏环节,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将传统文化内容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在具有文化氛围的趣味课堂中引导孩子们“我心向善”。
在讲解完杜甫的“广厦”之后,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制作自己的“广厦”模型。其中小七不小心碰坏了同桌的模型,两位小朋友站在原地不知所措,团队成员及时发现情况,迅速来到小朋友身边,温柔安抚,并与小朋友从头开始,合力修复,共同完成了一个比原来更好的作品。在《抱朴子》课程后的善友能量卡制作环节,团队成员注意到,课堂上活跃的思思此刻却在角落里安安静静地写着,原来是思思的好朋友因病住院,也缺席了本次活动,思思正在给她写一封长长的信呢!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能够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孩子们“向善向爱”。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折善愿千纸鹤。刘佳烨 供图。
为保障活动效果,实践团队提前开展青年调研,深入对接乡村学校与村民需求,针对性准备手工材料;每日活动结束后,团队不光会内部复盘,更会向外倾听孩子和家长们的建议,将青年的敏锐观察转化为活动优化的“金钥匙”,让传统文化课堂真正成为连接城乡、启迪心灵的桥梁。实践团队保持着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坚守之心,在乡村振兴沃土上撒播文化火种,恰如《礼记》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调研时的询问、实践中的笃行,正是青春与经典的共鸣,让传统文化在乡土间焕发新颜。
实践团队根据每一位孩子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做了“独一无二”的奖状。这些奖状,是对孩子们努力的肯定,更是传统文化传承路上的小小勋章。晨晨激动地说:“这是我得到的第一张奖状!”相信孩子们会永远带着这一份肯定与支持,永远行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路上。未来,实践团队也将继续以爱为舟,以文化为帆,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深耕,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更多可爱的孩子心中扎根、发芽,长成传承与创新的参天大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图为颁奖仪式合影留念。刘佳烨 供图。
本次实践活动以弘扬善文化为出征目标,构建起孩子心中完整的“善”链条。团队成员希望,经过这段旅程,能让孩子们领悟善文化的真谛,化作日常里帮扶互助、守护传统的行动。未来,实践团队也会持续以青春之姿躬耕,让善文化如清风拂过乡村角落,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且持久的精神力量,让“善”与乡土共生长,共绘和美乡村新画卷。(供稿 | 苏州大学文学院:陈雪瑶、彭雨轩、刘佳烨、王雨倩、赖峻宇、姜楠、沈冰、吴裕、陆佳、唐璐)
来源:大学生云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